•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入门首页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业处:巴利语kamma??h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 kamma??hna)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心学。

2. 观业处(vipassan kamma??hna),为培育智能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慧学。

止 (samatha):意为平静。为心处于平静、专一、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奢摩他。

诸经论注说: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paccan?ka- dhamme samet?ti samatho.)(Dhs.A.132; Ps.A.83)

在《清净道论》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止的种种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观 (vipassan):又音译为维巴沙那。为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培育智能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诸经论注说: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为观。 (aniccdivasena vividhena krena passat?ti vipassan.) (Dhs.A.132; Ps.A.83)

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智直至出世间智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

入出息念:巴利语npnassati的直译,又音译作阿那般那念,或被讹略为安般念。npna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意为念,即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入出息念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四种色界禅那。

北传佛教有时将之称为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学实践,数息只是修习入出息念的最初阶段,不能代表整个修习过程。而且,入出息念包括了由止到观的完整修法,不能笼统地称为观。

禅相:巴利语nimitta。nimitta意为标志,标记,征兆。禅修时由于专注禅修所缘生起的影像为禅相。禅相由心想而生,属于概念法。

有三种禅相: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取相(uggahanimitta)和似相(pa?ibhganimitta)。

在三种禅相中,四十种业处都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与取相,但只有十遍、十不净、身至念与入出息念22种业处才能获得似相,并且必须通过专注似相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不净修习:巴利语asubha-bhvan的直译。subha意为清净的,美的;加上表示反义的前缀a,意为不清净的。bhvan意为修习,禅修,培育。不净修习即取身体的厌恶不净作为禅修所缘的修行方法。

有两种修习不净的方法:1.有意识的不净业处(savi?aka-asubhakamma??hna),又作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即思惟有生命的身体三十二个部分厌恶与不净的禅修业处。

2.无意识的不净业处(avi?aka-asubha- kamma??hna),又分为十种,即思惟无生命的身体(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

修习不净业处能镇伏贪欲,也可以证得初禅。

北传佛教依说一切有部等所传的五停心观将不净修习称为不净观。五停心观意谓五种停止心之惑障的观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不净业处包括修止及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asubha-bhvan笼统地称为不净观。

四梵住:巴利语cattro-brahmavihr,即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梵住。

《清净道论》中说: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Vm.1.268)

四梵住又作四无量(catasso-appamayo)。由于修习慈等是对无量的对象而转起,无量的有情是它们的对象,以所缘无量故为无量。(Vm.1.269)

祝愿有情幸福快乐为慈(mett);

希望拔除有情之苦为悲(karu?);

随喜有情的成就为喜(mudit);

对有情保持中舍平等的态度为舍(upekkh)。

慈心修习:巴利语mett-bhvan的直译,又作修慈,培育慈爱。mett意为慈,慈爱;bhvan意为修习,培育。慈心修习即希望一切有情快乐的修行方法。

修习慈心属于四梵住之一,又是四种保护业处之一。修习慈心能证得色界第三禅。

北传佛教依五停心观将慈心修习称为慈心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慈心属于修止而非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Mett-bhvan讹作慈心观。

佛随念:巴利语 Buddhnussati的直译。禅修者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其中一项功德,如阿拉汉,阿拉汉。

此业处因为以佛陀的功德为所缘,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三相 (t??i lakkha?ni):一切行法(有为法,世间法)皆具有的三种本质:无常、苦、无我。

以诸行生灭变易故为无常(anicca);

以诸行数数受到生灭的逼迫故为苦(dukkha);

以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并不存在可称为我的实体故为无我(anatta)。

北传佛教有法印(梵语dharma-mudr)之说,谓小乘经有三法印,即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义理印证各种说法之正邪,或再加一切行苦成四法印;又谓大乘经有一实相印云云。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无法印之说。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