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智度论》:忆念清静戒、勤行八正道

纯粹佛教

:按照持戒从外到内,由形式到本质,可以区分三种戒,律仪戒,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禅定戒是依于定力的心境来压服烦恼,规范行为、约束行为,而无漏戒是依于智慧消减烦恼结使而不犯戒,“是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枯朽折减禅定戒能遮诸烦恼,何以故?得内乐故,不求世间乐;无漏戒能拔诸恶烦恼根本故。”这三种戒分别对应于戒定慧三学,只有与智慧对应的戒才是无漏善。

戒律的持守,是佛法的根基,行者自念:“我若不随禁忌,三宝于我为无所益。又如导师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导师无咎,以是故我应念戒。”,“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盘。”

念戒就是要念兹在兹,不断忆念戒律,以戒来规范自己的时时刻刻的行为。

依照戒规范自己,而不受外缘的支配,才能真正自在,“随戒不随外缘,如自在人无所系属,持是净戒,不为爱结所拘,是为‘自在戒’”。

无漏戒分身口意三业,在八正道中对应于“正语,正业,正命”。八圣道中正见在前,戒在中,定在后,因为“行路之法,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正见为眼目,戒的功能是规范行者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以正见为先导,不取着一切法,持戒才能真正无漏,在此意义上,念戒需以念法为前提。持戒的目的是消减恶业,内心清静,消减烦恼,趋向涅盘。

念戒者,戒有二种:有漏戒,无漏戒。

有漏复有二种:一者、律仪戒,二者、定共戒。

行者初学,念是三种戒;学三种已,但念无漏戒。

是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枯朽折减禅定戒能遮诸烦恼,何以故?得内乐故,不求世间乐;无漏戒能拔诸恶烦恼根本故。

问曰:

云何念戒?

答曰:

如先说念僧中,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随禁忌,三宝于我为无所益。又如导师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导师无咎,以是故我应念戒。”

复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处;譬如百谷药木,依地而生。

持戒清净,能生长诸深禅定,实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门,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盘之初因缘。如说:“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盘。”

行者念清净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杂戒,自在戒,不着戒,智者所赞戒无诸瑕隙,名为清净戒。

云何名不缺戒?

五众戒中除四重戒,犯诸余重者是名“缺”;犯余罪是为“破”。

复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

复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

善心回向涅盘,不令结使、种种恶觉观得入,是名“不穿”。

为涅盘,为世间,向二处,是名为“杂”。

随戒不随外缘,如自在人无所系属,持是净戒,不为爱结所拘,是为“自在戒”。

于戒不生爱慢等诸结使,知戒实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得蒙赦,而复为金锁所系。人为恩爱烦恼所系,如在牢狱;虽得出家,爱着禁戒,如着金锁。行者若知戒是无漏因缘而不生着,是则解脱,无所系缚,是名“不着戒”。

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所赞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赞戒”。

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复次,智所赞者,于三种戒中,无漏戒不破不坏,依此戒得实智慧,是圣所赞戒。

无漏戒有三种,如佛说:正语,正业,正命。是三业义,如八圣道中说,是中应广说。

问曰:

若持戒是禅定因缘,禅定是智慧因缘,八圣道中何以慧在前,戒在中,定在后?

答曰:

行路之法,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行时当精勤;精勤行时,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

正见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观五受众皆苦,是名苦;苦从爱等诸结使和合生,是名集;爱等结使灭,是名涅盘;如是等观八分,名为道,是名正见。

行者是时心定知世间虚妄可舍,涅盘实法可取,决定是事,是名正见。

知见是事,心力未大,未能发行;思惟筹量,发动正见令得力,是名正思惟。

智慧既发,欲以言宣故,次正语、正业、正命。

戒行时精进不懈,不令住色、无色定中,是名正方便。

用是正见观四谛,常念不忘:念一切烦恼是贼,应当舍;正见等是我真伴,应当随,是名正念。

于四谛中摄心不散,不令向色、无色定中,一心向涅盘,是名正定。

是初,得善有漏,名为暖法,顶法,忍法中义。次第增进,初、中、后心。入无漏心中疾;一心中具,无有前后分别次第。

正见相应,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三种戒随是分分行。

正见分别好丑利益为事;正思惟发动正见为事;正语等,持是智慧诸功德,不令散失;正方便驱策令速进不息;正念七事所应行者,忆而不忘;正定令心清净,不浊不乱,令正见七分得成。

如无风房中灯,则照明了了。

如是无漏戒,在八圣道中,亦为智者所赞。

问曰:

无漏戒应为智者所赞,有漏戒何以赞?

答曰:

有漏戒似无漏,随无漏同行因缘,是故智者合赞。如贼中有人叛来归我,彼虽是贼,今来向我,我当内之,可以破贼,何可不念!诸烦恼贼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与余有漏法异故,行者受用。

以是因缘故,破诸结使贼,得苦法忍无漏法财,以是故智者所赞。

是名念戒。

7
文章点评
2021-01-22
《大智度论》:入禅定之前的九相观
按:九相观属于不净观,主要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但实际通于整个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九相观本为声闻乘中凡夫离欲乃至进入初禅的前行修法,本是对贪欲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应于中道善巧观空而离诸邪见
按:这里的三门是从三种视角来观一切佛说法,蜫勒门是略说佛所说法的诸法法性及法相,侧重于佛说法的概要解释;阿毗昙门则是对佛说法中广分别诸法相,以概念化..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的意义和基本条件
按:禅为思惟修,禅波罗蜜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思惟修,既有世间禅定中的四禅,也包括出世间禅法。广义的禅定也包括共世间学的种种定,但禅之为禅波罗蜜,是因为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忆念作为榜样的佛陀
按:念佛分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两种念佛:一般意义上的念佛,首先是心忆念佛,念念在兹,忆念佛的功德、智慧、慈悲等,以佛为榜样,学习佛,称为学佛;特殊..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按: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行布施、持戒,..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按:“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涅盘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盘?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菩萨乘的四念处禅观修法
按:龙树菩萨从大乘角度重新阐释三十七道品,其中最主要的禅观方法是四念处。菩萨乘的四念处实际上可以看作菩萨乘通用的观修方法。和声闻乘四念处区别在于,这..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为三乘共法
按:菩萨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包括所谓声闻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