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龙树菩萨从大乘角度重新阐释三十七道品,其中最主要的禅观方法是四念处。菩萨乘的四念处实际上可以看作菩萨乘通用的观修方法。和声闻乘四念处区别在于,这里的四念处以大乘空观,从总别两个方面观,总相观主要是观身、受、心、法之缘起无我,别相观是从空、无相、无作等三解脱门观身、受、心、法。
一 身念处
问曰:
摩诃衍所说三十七品义云何?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焰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先世受有漏业因缘,今世沐浴、华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所成。如车有两轮,牛力牵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反。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
是身无常,久必破坏。
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
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
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
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刑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
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
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着,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
观外身、观内外身亦如是。
二 受念处
菩萨云何观诸受?
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
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
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
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
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着、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
观外受、观内外受亦如是。
三 心念处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
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
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
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
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
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相;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
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着故,名为不净心。
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
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
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
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
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烦恼所染。
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
四 法念处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
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诸法无所受,诸受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是时作是念:
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
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
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是为内法念处。
外法念处、内外法念处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