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智度论》: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纯粹佛教

按: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

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忍辱、禅定、智慧,是名心精进。

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人,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

菩萨精进,志愿弘旷,誓度一切;而众生无尽,是故精进亦不可尽。汝言“事办应止”,是事不然!虽得至佛,众生未尽,不应休息。譬如火相若不灭,终不冷;菩萨精进亦复如是,未入灭度,终不休息。

尔时,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

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卷第十六)

一 什么是精进之相?

问曰:

云何名精进相?

答曰:

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

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

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粘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

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

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息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

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行者如是,于善法中,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

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毗昙法广说。

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盘城,是名正精进。四念处中,能勤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即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

问曰:

汝先赞精进,今说精进相,是名何精进?

答曰:

是一切善法中精进相。

二 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问曰:

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论议中,应说精进波罗蜜,何以故说一切善法中精进?

答曰:

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精进,渐渐次第得精进波罗蜜。

问曰:

一切善法中精进多,今说精进波罗蜜,已入一切善法精进中。

答曰:

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

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进波罗蜜;而独名菩萨精进为波罗蜜?

答曰:

“波罗蜜”名到彼岸。世间人及声闻、辟支佛,不能具足行诸波罗蜜,是故不名为精进波罗蜜。

复次,是人无大慈、大悲,弃舍众生;不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无碍解脱、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持戒、禅定、智慧。以是故,是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得如意珠,以给众生,济其身苦。菩萨如是难为能为,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为财利、富贵、力势,亦不为身,不为生天、转轮王、梵、释、天王,亦不自为以求涅盘,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如慈父爱子,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药,救疗其病;菩萨精进,以慈为首,亦复如是,救疗一切,心无暂舍。

复次,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问曰:

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

答曰:

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

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盘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汝即不解诸法相。

复次,菩萨精进,世世勤修,求诸财宝,给施众生,心无懈废。自有财物,能尽施与,心亦不懈。

复次,精进持戒,若大、若小,一切能受、一切能持,不毁、不犯;大如毛发,设有违失,即时发露,初不覆藏。

复次,勤修忍辱,若人刀杖打害,骂詈毁辱,及恭敬供养,一切能忍,不受、不着;于深法中,其心不没,亦不疑悔。

复次,专精一心,修诸禅定,能住能守,得五神通,及四等心、胜处、背舍、十一切处,具诸功德;得四念处及诸菩萨见佛三昧。

复次,菩萨精进求法,不懈身心,勤力供养法师,种种恭敬供给给使,初不违失,亦不废退,不惜身命,以为法故。诵读问答,初、中、后夜,思惟忆念,筹量分别,求其因缘,选择同、异,欲知实相;一切诸法自相、异相,总相、别相,一相,有相、无相,如实相,诸佛菩萨无量智慧,心不没不退,是名菩萨精进。

如是等种种因缘,能生能办种种善法,是故名为精进波罗蜜。

“波罗蜜”义,如先说。

复次,菩萨精进,名为精进波罗蜜;余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

云何为“精进满足”?

答曰:

菩萨生身、法性身,能具功德,是为精进波罗蜜满足。

“满足”义,如上说。

身、心精进,不废息故。

三 何为身、心精进?

问曰:

精进是心数法,经何以名“身精进”?

答曰:

精进虽是心数法,从身力出,故名为“身精进”。如受是心数法,而有五识相应受,是名身受;有意识相应受,是为心受。精进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布施,口诵法言,若讲说法,如是等名为“身口精进”。

复次,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忍辱、禅定、智慧,是名心精进

复次,外事勤修,是为身精进;内自专精,是为心精进。

粗精进名为身;细精进名为心。

为福德精进名为身;为智慧精进是为心。

若菩萨初发心,乃至得无生忍,于是中间名身精进,生身未舍故;得无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为心精进。

复次,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足故,种三福因缘:布施、持戒、善心;渐得福报,以施众生。众生未足,更广修福,发大悲心:“一切众生不足于财,多作众恶,我以少财不能满足其意;其意不满,不能勤受教诲;不受道教,不能得脱生、老、病、死。我当作大方便,给足于财,令其充满。”便入大海,求诸异宝;登山履危,以求妙药;入深石窟,求诸异物,石汁、珍宝,以给众生。或作萨陀婆,冒涉险道、劫贼、师子、虎、狼、恶兽,为布施众生故,勤求财宝,不以为难。药草、咒术,能令铜变为金,如是种种变化,致诸财物,及四方无主物,以给众生——是为身精进。

得五神通,能自变化,作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食——如是等,名为心精进。

能集财宝以用布施,是为身精进;以是布施之德,得至佛道,是为心精进。

生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身精进;法性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心精进(未得法身,心则随身;已得法身,则心不随身,身不累心也)。

复次,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求一切禅定、智慧时,心不懈惓,是为心精进。

四 菩萨菩萨本生经身精进

复次,身精进者,受诸勤苦,终不懈废。

如说:

“波罗柰国梵摩达王,游猎于野林中。见二鹿群,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一主身七宝色,是释迦牟尼菩萨;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王见人王大众杀其部党,起大悲心,迳到王前。王人竞射,飞矢如雨;王见此鹿直进趣已,无所忌惮,敕诸从人:‘摄汝弓矢,无得断其来意。’鹿王既至,跪白人王:‘君以嬉游逸乐小事故,群鹿一时皆受死苦;若以供膳,辄当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厨。’王善其言,听如其意。于是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当一日。送应次者,是时,提婆达多鹿群中,有一鹿怀子,来白其主:‘我身今日当应送死,而我怀子,子非次也;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滥!’鹿王怒之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何得辞也?’

“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辞,横见瞋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萨王所,以情具白。

“王问此鹿:‘汝主何言?’

“鹿曰:‘我主不仁,不见料理,而见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来归命。如我今日,天地虽旷,无所控告!’菩萨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抂杀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唯有我当代之。’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还,‘我今代汝,汝勿忧也!’鹿王迳到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

“王亦怪之,而命令前,问言:‘诸鹿尽耶?汝何以来?’

“鹿王言:‘大王仁及群鹿,人无犯者,但有滋茂,何有尽时!我以异部群中,有一鹿怀子,以子垂产,身当殂割,子亦并命,归告于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归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无异。’王闻是言,即从坐起,而说偈言:

“我实是畜兽, 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鹿身, 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为人;

若能有慈惠, 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 且可安汝意!”

诸鹿得安,王得仁信。

复次,如爱法梵志,十二岁遍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时世无佛,佛法亦尽。有一婆罗门言:“我有圣法一偈,若实爱法,当以与汝!”

答言:“实爱法!”婆罗门言:“若实爱法,当以汝皮为纸,以身骨为笔,以血书之,当以与汝!”即如其言,破骨、剥皮,以血写偈:

“如法应修行, 非法不应受;

今世亦后世, 行法者安隐!”

复次,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并诸众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

雉言:“以死为期!

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者?”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火即当灭!”

是时,净居天知菩萨弘誓,即为灭火。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独蔚茂,不为火烧。

如是等种种宿世所行,难为能为,不惜身命、国财、妻子、象马、七珍、头目骨髓,勤施不惓。如说菩萨为诸众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檀、尸、忍、禅、般若波罗蜜中所行如是。

菩萨本生经中种种因缘相,是为身精进。

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人,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

五 菩萨的无厌精进

问曰:

心无厌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办,所愿已成,是则应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亦应舍废,云何恒无厌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转多,转无水相,则应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应复行,云何恒无厌足?

答曰:

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譬喻为比,如穿井力少,则不能得水,非无水也;若此处无水,余处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惓,故言“无厌”。

复次,菩萨精进,志愿弘旷,誓度一切;而众生无尽,是故精进亦不可尽。汝言“事办应止”,是事不然!虽得至佛,众生未尽,不应休息。譬如火相若不灭,终不冷;菩萨精进亦复如是,未入灭度,终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进,二事常修。

复次,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废精进,是菩萨精进,非佛精进。

复次,菩萨未得菩萨道,生死身以好事施众生,众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或有众生,菩萨赞美反更毁辱,菩萨恭敬而反轻慢,菩萨慈念反求其过,谋欲中伤;此众生等,无有力势,来恼菩萨。菩萨于此众生,发弘誓愿:“我得佛道,要当度此恶中之恶诸众生辈!”于此恶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怜其子病,忧念不舍。如是相,是为菩萨精进。

复次,行布施波罗蜜时,十方种种乞儿来欲求索,不应索者皆来索之,及所爱重难舍之物,语菩萨言:“与我两眼,与我头脑骨髓、爱重妻子,及诸贵价珍宝。”如是等难舍之物,乞者强索,其心不动,悭瞋不起,见疑心不生,一心为佛道故布施;譬如须弥山,四方风吹所不能动。

如是种种相,是名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遍行五波罗蜜,是为精进波罗蜜。

问曰:

若行戒波罗蜜时,若有人来乞三衣钵盂,若与之则毁戒。何以故?佛不听故。若不与,则破檀波罗蜜,精进云何遍行五事?

答曰:

若新行菩萨,则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波罗蜜。

如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见饿虎饥急,欲食其子;菩萨是时兴大悲心,即以身施。菩萨父母以失子故,忧愁懊恼,两目失明;虎杀菩萨,亦应得罪。而不筹量父母忧苦,虎得杀罪;但欲满檀,自得福德。

六 世俗般若与出世间般若

又如持戒比丘随事轻重,摈诸犯法,被摈之人,愁苦懊恼;但欲持戒,不愍其苦。

或时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如释迦牟尼菩萨,宿世为大国王太子。父王有梵志师,不食五谷,众人敬信,以为奇特。

太子思惟:“人有四体,必资五谷,而此人不食,必是曲取人心,非真法也!”父母告子:“此人精进不食五谷,是世希有,汝何愚甚而不敬之?”

太子答言:“愿小留意此人,不久证验自出!”

是时,太子求其住处,至林树间,问林中牧牛人:“此人何所食啖?”

牧牛者答言:“此人夜中,少多服酥以自全命。”

太子知已还宫,欲出其证验,即以种种诸下药草,熏青莲华。清旦梵志入宫,坐王边,太子手执此花来供养之;拜已,授与。

梵志欢喜自念:“王及夫人,内外大小,皆服事我,唯太子不见敬信;今日以好华供养,甚善无量!”得此好华,敬所来处,举以向鼻嗅之。华中药气入腹,须臾腹内药作,欲求下处。

太子言:“梵志不食,何缘向厕?”急捉之,须臾便吐王边,吐中纯酥。

证验现已,王与夫人乃知其诈。

太子言:“此人真贼!求名故以诳一国。”

如是行世俗般若,但求满智,寝怜愍心,不畏人瞋。

或时菩萨行出世间般若,于持戒、布施心不染着。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财物,于罪不罪,于瞋不瞋,于进于怠,摄心散心,不可得故。

复次,菩萨行精进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一非异,非有非无;尽知一切诸法,因缘和合,但有名字,实相不可得。菩萨作如是观,知一切有为,皆是虚诳,心息无为,欲灭其心,唯以寂灭为安隐。尔时,念本愿怜愍众生故,还行菩萨法,集诸功德。

菩萨自念:“我虽知诸法虚诳,众生不知是事,于五道中受诸苦痛,我今当具足行六波罗蜜。”菩萨报得神通,亦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无碍解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等无量诸佛法。得是法时,一切众生皆得信净,皆能受行爱乐佛法。能办是事,皆是精进波罗蜜力。是为精进波罗蜜。

如佛所说:“尔时,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如佛言:“我于无量劫中,头、目、髓、脑以施众生,令其愿满。持戒、忍辱、禅定时,在山林中,身体干枯;或持斋节食,或绝诸色味,或忍骂辱、刀杖之患,是故身体焦枯。又常坐禅,曝露勤苦,以求智慧;诵读、思惟,问难、讲说一切诸法;以智分别好恶、粗细、虚实、多少;供养无量诸佛,殷勤精进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罗蜜。我是时无所得,不得檀、尸、羼、精进、禅、智慧波罗蜜。见然灯佛,以五华散佛,布发泥中,得无生法忍,即时六波罗蜜满;于空中立偈,赞然灯佛;见十方无量诸佛。是时得实精进。”身精进平等故得心平等,心平等故得一切诸法平等。

如是种种因缘相,名为精进波罗蜜。

6
文章点评
2021-01-22
《大智度论》:入禅定之前的九相观
按:九相观属于不净观,主要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但实际通于整个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九相观本为声闻乘中凡夫离欲乃至进入初禅的前行修法,本是对贪欲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应于中道善巧观空而离诸邪见
按:这里的三门是从三种视角来观一切佛说法,蜫勒门是略说佛所说法的诸法法性及法相,侧重于佛说法的概要解释;阿毗昙门则是对佛说法中广分别诸法相,以概念化..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的意义和基本条件
按:禅为思惟修,禅波罗蜜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思惟修,既有世间禅定中的四禅,也包括出世间禅法。广义的禅定也包括共世间学的种种定,但禅之为禅波罗蜜,是因为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忆念作为榜样的佛陀
按:念佛分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两种念佛:一般意义上的念佛,首先是心忆念佛,念念在兹,忆念佛的功德、智慧、慈悲等,以佛为榜样,学习佛,称为学佛;特殊..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按: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行布施、持戒,..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按:“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涅盘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盘?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菩萨乘的四念处禅观修法
按:龙树菩萨从大乘角度重新阐释三十七道品,其中最主要的禅观方法是四念处。菩萨乘的四念处实际上可以看作菩萨乘通用的观修方法。和声闻乘四念处区别在于,这..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为三乘共法
按:菩萨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包括所谓声闻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