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教在印度发展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佛教常识

佛教自创建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达,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展开首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佛教自创建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达。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比较,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略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对等,关于女人和奴隶也天公地道,因而,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大众的期待。别的,由于很多僧院挨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和尚,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临佛教也有所拔擢,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展开首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初始佛教时期初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在释迦牟尼传法的50余年里,佛法已传抵达中印度的7个国家,规划已逾越12.95万平方公里,假如我们考虑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以步行传法,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记载,也证明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布道的成功。部派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入灭后,跟着佛教向古印度各地的传达,各地的佛教僧团纷繁兴起,由于各地僧团对戒律和教义的了解各有不一样,毕竟形成了很多派系,跟着这些派系仇视的激化,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今后,佛教发作了初次大分裂,史称根柢分裂。根柢分裂是佛教史上初次也是最根柢的一次分裂,关于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十事说和五事说。十事说是指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东印度毗舍离的比丘违犯了初始佛教的戒律,出现了向人收取钱币的表象。当时,西印度的耶舍长老来到毗舍离,见到这种状况,并就此与毗舍离的比丘发作了争辩。以此为关键,耶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了七百比丘参加的佛教集会,召集僧众就初始佛教的戒律进行评论,并判定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为不合法。关于这次结集的决议,毗舍离比丘很不服气,所以他们举行了约有万人参加的集结,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自此,认同十事的毗舍离比丘组成了大众部,而仇视十事的耶舍长老等组成了上座部。五事说认为根柢分裂是由于佛;教徒对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所提出的五事观念不一样才发作的,其间赞成大天观念的僧徒形成了大众部,而仇视大天观念的长老形成了上座部。今后,在根柢分裂的基础上,佛教又发作更多小的分裂,并形成了很多部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从公元前4世纪一向持续到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的佛教就被称为部派佛教。据南传佛教史料记载,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而据北传佛教史料记载,则认为部派佛教共分出二十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部派佛教时期是佛教史上比照失调的时期,这一时期不光派系很多,而且彼此仇视,但这些派系并不是不一样的宗教,而是佛教的不一样路途,他们有着共通的根本教理,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算了。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摆布,在当时印度的佛教集体中,初步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脱节,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不只仅获得自我脱节,更首要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都抵达醒悟。所以,他们依据《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佛教经典来进行修持和布道,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兴起。所谓大乘,即是大的交通工具,即获得真知、抵达脱节的大的途径与方法。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修行者将从前的初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的一些门户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小的交通工具,小的途径与方法。言而总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着很多不一样,但最根柢的区别则在于修行的目的。大乘佛教的修行是为了普渡众生,而小乘佛教的修行是为了寻求自我脱节。直到现在,我们仍在运用大乘和小乘的称谓,这只是为了区别佛教展开过程中的不一样思维和门户,一般没有褒贬之意。大乘佛教的展开首要阅历了中观派和瑜伽派两个时期。中观派:代表人物是龙树(约公元2~3世纪)和提婆(约公元3世纪)。这一教派首要认为国际上的悉数事物以及我们的知道甚至佛法都是一种相对的、彼此依存的联络,它们自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悉数事物都是虚幻的。此外,中观派指出不该该用极点的思维来知道事物,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间不只要绝对真理,还有相对真理。别的,关于对涅槃的知道,中观派提出涅槃和实践国际在赋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假如消除了人的无知,就能抵达涅槃地步。瑜伽派:代表人物是弥勒(约公元4世纪)、无著和世亲(约公元4~5世纪)。这一学派主张依据瑜伽修行来得到脱节。所谓瑜伽是梵语音译,般在中国被译为道、禅,在西方则被译为沉思、静坐,首要是指佛教徒按照调息等方法来平定心神的方法。在教义方面,瑜伽教派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道和神性的联系是悉数痛苦发作的根源,假如能抛弃人的无知,就能脱离物质的绑缚。此外,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展开中的最有力要素,只要抑制心的作用,心的赋性才华天然闪现。密宗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的婆罗门教与别的宗派彼此融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派印度教。跟着印度教的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法,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毕竟一种首要形状。作为大乘佛教的一种,密宗是在师徒之间隐秘教授,具有奥妙内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称为密教,也称隐秘教、瑜伽密教、金刚乘。密宗是以大日如来为信奉,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柢经典,在教理上以大乘佛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维为理论前提,在实践上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奉崇拜为特征,在修行上则重视导师的引导和隐秘的仪式。与大乘佛教别的宗派的修行方法不一样,密宗主张修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这三密具备就可以立地成佛,比起大乘佛教的修行更有成效。开端,密教首要撒播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一带,后来逐渐向印度南部和东北部传达。但跟着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式微,内部派系争斗不已,佛教日益式微。直至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将领巴克提亚契吉率军侵犯印度,并焚毁了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僧团也随之被摧毁殆尽,佛教就此式微,印度教毕竟成为了印度的干流宗教。19世纪末,印度佛教兴起了复兴运动。1891年,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在印度创建了摩诃菩提会,一些佛教寺院也得以从头兴修。1947年,在印度独立后,佛教在印度有了进一步展开。1956年,印度政府举办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国际集会。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安培多伽尔在印度的那格浦尔组织了一次改信佛教运动,50万印度贱民由信奉印度教改信了佛教,自此今后,印度共有几百万贱民皈依了佛教。现在,印度的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15%,佛教在印度从头焕发了生机。

3
文章点评
2022-06-11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繁呈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效果不坏肉身的报导,好像坐缸变成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许多佛教信徒也格外热衷于坐缸,把坐缸当作佛.. <详情>
2022-03-11
祈福的四种方法
培福有福大多数人都喜欢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儿女孝顺,就享儿女福;太太贤惠,享太太福;丈夫可敬,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观念总认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 <详情>
2022-03-11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 <详情>
2022-03-11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问: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为何?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由于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存亡。.. <详情>
2022-03-11
普贤菩萨为什么坐骑是“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悉数菩萨行德本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勤劳不倦;六牙.. <详情>
2022-03-11
净慧长老:醒悟人生,贡献人生
讲台后边的横幅上说是要我讲日子禅的真理,连我自个都莫明其妙,不知道日子禅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想,既然是说日子禅,往常我讲日子禅离不开两句话:在日子中修.. <详情>
2022-03-11
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 <详情>
2022-03-11
详解地藏法门
1、《地藏经》的功用分为二种:1.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进程,及怎样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妙手回春的方法,并可以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