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以前总是强调,贤善的人格是学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问、苦行都如空中楼阁,远看像那么回事,实际一点儿不牢靠,真正要用的时候,用不了。——《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慧灯
一切有情没有一个未做过我们的母亲,而且全都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可是,我们却仍然不理解为何要报答母亲的恩德。
儿时我发过高烧,那时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和担忧着我:每过一会儿就把毛巾再次弄凉放在我的额头上;把不停啼哭的我抱在怀里,轻轻晃动着我并抚摸安慰;用乳汁、米汤和所有能想得到的营养品滋补不愿进食的我。她从来没有在意过为此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唯一想让我早点痊愈、少受些苦。
如果医生说“有个方法能把你的健康换到孩子身上,但你必须为此生病一个月”,母亲肯定毫不迟疑地说:“那现在就换吧!”这就是她对我的爱,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甚至不惜生命。
这只是一次生病,从小到大我们生过多少次病,母亲无不是如此牵挂担忧。纵然我们已经离开母亲不在她身边生活,可她的挂念从未停息过。她吃好的,想着要留给孩子;穿好的,也想着留给孩子;甚至晚上入睡前唯一想的就是“如果我的孩子能早点睡觉就好了”。如果她听闻到佛法,就希望自己精进修行,将所有的功德全都回向给孩子。她恨不得替我们在轮回中流转,希望把所有的福德都留给我们,让我们顺利地依止上师三宝。
这就是母亲的恩德。所有众生在无数世中都曾这样利益过我,因此我需要报答他们。
可是,不论再怎么去观想父母的恩德,也许三五天之后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依然不知恩不报恩;或者就算刚刚观修完,满怀感激地想打电话问候母亲,可拿起电话却突然不知怎么就变得冷漠和无话可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这种不知恩报恩、冷漠对待父母的人,心头茫然无措者,其实就是无愧之人,人格并不健全。那些利益过自己的恩人,包括父母、老师、上师、道友和曾经鞭励过我们的敌人,若对他们的恩德不知忆念、不知回报、不知努力地偿还,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无愧者。所以,有时我们不想报恩,可能还谈不上菩提心是否修到量,问题出在基本的人格尚不具足。
若果真如此,那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反反复复地教诫自己做一个知惭有愧、知恩报恩的人,逐渐培养感恩之心,努力做到人格贤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