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长度是由呼吸来衡量的。出息不还,则属后世。生与死仅仅在呼吸间。——《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阿荣博堪布
死是一定的,怕也是必然,但我们可不可以先不管它,等死到临头再说呢?我们总愿意相信,死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一件事,现在不用担心,到时候它自然就有办法。
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死亡逼近的时候,你连抬一抬手这样简单的事可能都办不到,还能有什么法子帮助自己呢?别人,别人最多是帮助料理后事。死,还是得自己来死。一切的恐惧、痛苦、怨愤都是自己独自感受,没人能分担;身边的人即使想帮忙也很难帮上,他们无法理解你的感受,甚至完全误解你的感受,因为他们是从自身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从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感受事物。
死是人生的一场大考验。一般的考试,我们也知道要靠平时好好学,不会什么也不准备就直接上考场,那会使自己很受煎熬。如果都不知道今天要考试,还像往常一样散散漫漫去上学,一进教室,吓了一跳,慌慌张张再翻书,不允许也来不及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临死亡这场考试,往往就是这样突然而狼狈。
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许就在明天,或许就是现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因何种因缘而死。所以我们满心以为还可以晃晃悠悠、长长久久过日子的时候,忽然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在死亡的考场了,可是我们什么准备也没有。
死期不定。对于这一点,不需要多少逻辑推理也能懂。但懂是一回事,把这个真理时刻不忘地记在心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反映出来是另一回事。
早晨起床时,我们会不会想:今天有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出门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也许不能再回来。做的每一件事,见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是最后一次。晚上睡觉前,会不会想:自己可能就在梦中死去,不会再醒来。如果经常这样做,相信我们会选择与现在不同的方式来过生活。
佛陀曾问一位弟子:“人命在几间?”弟子回答:“数日间。”佛陀说:“子未知道。”又问另一弟子:“人命在几间?”答道:“饭食间。”佛陀说:“子未知道。”再问一位弟子同样的问题,弟子回答:“呼吸间。”佛陀说:“善哉,子知道矣。”生命的长度是由呼吸来衡量的。出息不还,则属后世。生与死仅仅在呼吸间。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让我们的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结合传统禅修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