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举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的颜回为例;《论语.雍也.第六之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中最佳、最懂事、最通达道的,即是颜回,因此被称为「复圣」。颜回这自个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由于他「三月不违仁」,所以没有丝毫自私自利之心,真实能做到随遇而安,守份安命,顺时听天,安贫乐道。为何他能不争、不贪、不求?即是由于他明白到外在所得到的,都是假的、时间短的、不真实的,所以有必要要把自个内涵的思想整理洁净。
所以他天都是「居道行仁」:所行的都是仁,所住的都是道。
他一箪食、一瓢饮,喝的都是凉水。他没有儿女,也没有老婆,啥都没有。他人看见他日子如此简略、朴素,就说道:「他穷到这个姿态啊!」尽管看见他好像很贫、很穷,本来他的「道」并不贫、不穷;由于他安贫乐道,所以能「不改其乐」,每一天都很满足、很高兴。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满足,不知道自个内涵的珠宝,反而一天到晚跑到外边去拾废物?你说这有啥高兴可言?颜回他知道自个里面有无价的宝珠,所以不在外边去寻找、追逐,也即是说,他得到了真的,所以就不要假的了。
孔子说:「吾与回言整天,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为何「亦足以发」呢?即是由于他回去后,一天到晚用功修道,真实能做到与道相应,与道合一,也即是找到心内真实的动力,所以能得到真实的高兴。
又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寓居洞窟、水边、树下,宴坐天然,即是由于他以法为乐,充沛享用心内动力的赋有。护法明君阿育王,皈依佛法,不仅实施仁政,而且护持处死,造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令佛法得以传达。即是由于他心里有丰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