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三世流转的生命 第一篇

入门首页

第一篇 十二因缘

壹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于许多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就如时钟,从零点走到十二点,在钟面上很难看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像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就叫做无始无终。生命也是如此,在过去是无始,对未来是无终。

人死后,生命是如何转递的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生命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将要断气时的种种恐怖是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从省庵大师的话中,可以了解生命转递的情况。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一期生命结束后,又转往何处去投生呢?或升天、或做人、或地狱,在五趣六道中流转不已,这个形体消灭了,另一个形体又诞生了。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接一根烧完,但火始终不断。又如冰和水的关系,水可以凝结成冰,冰可以溶化成水。有情生命死了会再生,生了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轮转中,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永恒不灭的。

生命为什么会流转?又如何流转呢?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流转起于无明,而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贰 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俱舍论》卷九以四种不同的立场说明十二缘起:

1.刹那缘起: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因缘的作用。例如因贪心而生起偷盗的瞬间,在那时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所以有偷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2.连缚缘起:十二因缘像车轮的前进,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3.分位缘起:十二因缘表示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和状态,例如:以三世两重因果的观念来解释十二因缘,就人的生命而言,无明和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时的分位。依此过去世的二因,业识刚开始托生母胎一刹那间的分位是识;托胎第二刹那后,六根未备的分位是名色;胎内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后至二、三岁止,有接触感觉的分位是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的分位是受。以上从识到受,是现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岁以后,爱欲强烈的分位是爱;三十岁以后,贪著心炽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业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来世的分位是生;此后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的二果。

三世二重因果的表解如下:

4.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生多世。

参 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肆 结语

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墙,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著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著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俗人为了学习高尚的知识和做事的技能,尚且需要奋发努力,百折不回,才能有丰硕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尽未来际,面对生死洪流的挑战,逆向而上,更应该坚定正信,怀抱正念,精进不懈,方有所成。

3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