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周遭发生了什么,我们永远都有方法,让我们的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
透过忆念起相互依存的法则,我们就能够把对自我的认知,扩展到超越身体和经验的狭隘范围,将所有和我们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包含在内。
如此,我们的视野就能够超越自身的目标,也把他人的目标视同自己的目标一样,欣然含纳在内。当自己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注能够协调时,我们的生命就得到了平衡。
如果觉得生命不平衡而空洞无意义,我们通常也会注意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健康。借由仔细地思维我们如何面对他人和自己,我们就能够建立并享受健康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就能学会培养温暖而真正有意义的关系。虽然佛教的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广博论述,不过,我想借由直接的经验来探讨这个主题。
而不是透过一些理论,我认为,以情感为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来讨论自己的经验,也就是我们实际上是如何在感受和经历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观察到,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情感连结,大部分是由惯性的力量造成的,也就是说,以某些特定的方式熟悉彼此。
我认为,很值得多去关注惯性模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为透过新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例如,两个人经过不断地交往而在一起,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很熟悉彼此。他们一再一再以类似的方式相处,然后慢慢对彼此,也对他们的关系模式感到很自在。
通常,情感上的连结就是如此形成的,在未来的互动中,他们会依循的模式也是如此建立的。佛教在解释这一点时所有的方法,是设想可以追溯至我们过去多生多世的一长串行为。
而这一切则构成了带到这一生的习性模式,但是,我们不需要舍近求远,只要从此生,就可以看到来自早年的影响力,在之后生命中又会再重复出现。
这是因为根据先前形成的习性,我们总是会自然地被比较熟悉的关系所吸引。单纯的惯性也强烈影响了认为哪些事物会让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看法。
但是,习性是可以去改变的,一旦习惯了之后,我们在新的环境里也会觉得很自在。习惯的养成,只不过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重复。
所以只要用新的方式反复去做,我们就可以建立新的习惯并且打破旧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检视自己平时思维和面对事情的方式开始。
当我们已经决心要在人际关系中养成更健康的习性,我们务必持续以更健康的方式与人接触,直到新的方式被建立成惯性反应——而且是正面的惯性反应。
噶玛巴教言
大宝法王噶玛巴法语平台
带给你智慧、温暖和力量
gamaba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