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天莫沦为魔(一)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天莫沦为魔

听闻佛法之前,大家不仅要调整好自己的动机,也要调整好自己的手机——把手机保持在静音状态。这既是对佛法的尊重,也能保证不打扰别人。如果只顾自己专心听课,却忘记把手机调至静音,一会儿你的手机响了,却还以为是别人的,这样就会影响大家;如果你在听课过程中总是动来动去,制造了一些噪音,也会影响你旁边的人。虽然这些小事并不是有意为之,但也属于造业。

在生活中的任何点滴小事上,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这是一个修行人起码的素质,是不是?

有了这样的意识,做善事是很容易的;没有这样的意识,造恶业也是很容易的。要尽力保持这种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听法、持咒、做功课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有自知之明,即使听法、持咒、做功课也可能是在造恶业。

对于一位美女来说,她最离不开的是什么?是镜子。美女随时都会找机会拿出镜子照照自己,调整一下唇色、睫毛、发型,以保持自己的美貌。

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最离不开的是什么?也是镜子,但不是玻璃镜,而是心镜。我们要像美女关心自己的容貌一样关注自己的身口意,要随时举起心镜观照自己:现在做的这件事、说的这句话、心里的这个念头,对他人有利还是有害?观照之后,要调整自己,保持正念。

大乘佛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发起菩提心,成为一个能真实利益众生的人,投身于彻底度化有情的伟大事业中。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没有正确的方法是无法成功的。

正确的方法就像我们所吃的食物,食物必须要易于消化,要符合自己的身体需要,还要符合自己的口味,这样才对身体有益。或者像医生给我们开的药。如果我们不吃医生开的药,自己找药瞎吃,病能好吗?同样,皈依以后,如果不做师父布置的功课,自己在网上乱搜,这个也背、那个也念,这个手印也做、那个密法也修,这样修行能成功吗?

大乘修行的正确方法就像这两个比喻,利害程度上还要远远超过这两个比喻,修行必须比吃饭、服药更真实,要实实在在地融入内心。大乘的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离开心。小乘对心的要求没有这么高,能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就是善业。但在大乘佛法里,能做到这些不一定就是善业,主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使只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具备了菩提心,身、口的不善不一定是恶业;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再大的身、口善业都是魔业,如《华严经》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那么,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可以很确定地说:菩提心的障碍是内心的嗔恨、自私和我执。而《修心七要》是能消除这些障碍的唯一一把智慧宝剑,是能烧尽一切嗔恨和自私的火焰,是能照亮我执之黑暗的明灯。

我们先以嗔恨为例。

无始以来,我们内心最不缺乏的就是嗔恨,嗔恨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连做梦的时候都和我们在一起。但嗔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益处吗?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反而带给我们轮回中的一切恐怖、伤害和无穷无尽的痛苦。这样可怕的恶魔不消灭,我们哪里还有希望获得幸福?哪里还有希望解脱、成为菩萨?

回顾我们此生的经历:想发脾气就发、想骂人就骂、想诽谤别人开口就说……活一天,嗔恨膨胀一天;活一世,嗔恨发展一世,是不是这样?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生气了,撅撅嘴就满足了;现在我们成年了,如果生气了,撅撅嘴还能满足吗?已经不能了,恐怕必须要骂人、打人甚至杀人才能满足。仅此一世的嗔恨倍增的数量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来世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给我们带来多少难以忍受的痛苦?简直不敢想象。那么,现在是不是到了该对治、解决嗔恨的时候了?

与嗔恨的过患相比,人生再大的磨难都是小事。无数先人认清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修学《修心七要》,彻底解决了嗔恨,成为伟大的菩萨,把利益众生当作自己的事业,就像我们上班一样。我们上班时常常会感到疲惫、厌倦和烦恼,菩萨利益众生时则不会这样,他们的内心会非常纯净、充满欢喜,没有任何烦恼,度化众生的数量越多、时间越长,欢喜感会越强。一位大菩萨为了度化一个众生,会毫不犹豫地到地狱中去,而且不会感受到丝毫痛苦,地狱在菩萨眼中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如果内心的正能量很大,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会感到快乐;如果内心的负能量很大,哪怕住在五星级酒店里也会感到烦恼。

我们再看自私。

一个自私的修行人,一定缺乏真实的利他之心,更谈不上菩提心。这样的修行,就像饥饿的时候只喝水一样无济于事。

学了《修心七要》之后,要时常反省自己:从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自私增加了还是无私增加了?这是衡量修行的标准。

以前,当别人说了一句不尊重我们的话,或者给了我们一个难看的脸色,我们心里的自私马上就会发出指令:“不接受!”于是我们的脸立刻拉长了;紧接着自私又发出指令:“要反驳!”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人了。以前的我们就是这样被自私所操控。自私就像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老板,我们的眼睛、嘴巴、耳朵都是这个大老板的员工,我们身上的各个器官都要乖乖地服从于它,这似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说:“这个自私大老板是个骗子、是个贪官。”

现在,《修心七要》告诉我们:自私大老板是骗子和贪官,无始以来,它给我们带来难以计数的伤害。而且这个大老板实际上既无权又无势,是外强中干的,它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靠的都是我们的眼睛、嘴巴和身体。当自私大老板生气时,如果我们的嘴巴、眼睛都不配合它,它就无能为力了。如果我们不但不配合,还去反对它,它让我们瞪眼,我们就笑眯眯的;它让我们骂人,我们就给别人道歉,我们把所有的身口意都集中起来与它作对。这样一来,即使自私大老板气得要爆炸了,它也只能像空气一样慢慢消散、直至消失。此时,我们就战胜了一个回合。

佛法是内道,并不需要我们去解决外在的仇人,而是要求我们首先炒掉内心的自私大老板。学佛以后,我们要这样努力,要转换观念去生活,这是获得幸福的开始,是获得解脱的开始。当自私大老板被彻底炒掉以后,我们才能生起菩提心、才能成为一个无私的人。到那时,我们的存在就是在利益他人。

一、天莫沦为魔的释义

“天莫沦为魔”的释文是这样:

世间人都说:如果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会伤害自己,这样一来,天尊就沦为魔鬼了。同样,如果我们透过修心,反而使相续中的我慢、骄傲不断增长,那么这个(修心之)法就变成非法了。依靠修心教法来修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调伏自己的相续,如果心相续反而因我慢而变得刚愎自用、顽固不化,则是根本没有领略到正法关键、要领的表现。这就如同魔鬼从东方来加害,而我们却把替身品、赎命物送到西方的做法一样。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彻底斩除珍爱自己、执着自己的心念,将自己视为与所有众生的仆人一般低贱。

“天莫沦为魔”也是一个比喻。“天”代表保佑、救助我们的神祇。“魔”代表伤害、毁灭我们的恶魔。神可以分为出世间神和世间神。出世间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我们心生嗔恨。但世间神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天天供奉他们,他们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好运;如果我们停止供奉,他们马上就会生起嗔恨,给我们制造各种麻烦。也就是说,供养他们的时候他们是神,停止供养他们就会变成魔。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天沦为魔”的现象。比如某些贪官,如果贿赂他,他就会帮你解决各种事,成为你的保护伞和摇钱树;如果你停止贿赂,他就会想方设法找你麻烦,设置障碍,甚至出卖你,让你当替罪羊。

亲人之间也存在“天沦为魔”的现象。比如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原本很好,但是某一天为了争夺遗产,兄弟姐妹很可能会变成彼此之间最凶恶的敌人,电视里每天都在播出这样的节目。俗话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陌生人,而是原来的朋友和亲人。”因为外在的敌人很难了解我们的底细,但是密友或亲人最了解我们的隐私、最知道我们的弱点,如果他们变成我们的敌人,是不是很可怕?

药物也是一种“天”,药物中毒就相当于“魔”。药本来是用于治病,但如果没有对症下药,药就会变成毒,这也是“天沦为魔”。

天与魔、保护伞与出卖者、亲朋与仇敌、药与毒,这些都是在比喻我们的修行。“天”代表佛法,“魔”代表非法。佛法的作用是去除烦恼,非法则会给我们增添烦恼。如果越学佛我慢越强、烦恼越重,佛法反而沦为了增加烦恼的助缘,这就叫“天沦为魔”。

因此,“天莫沦为魔”的实意是“不要使佛法沦为非法”。

火的本质是燃烧,所以才称为火;凡夫的本质就是烦恼,所以称为凡夫。烦恼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佛法。可怕的是学佛越久烦恼越重,使佛法沦为了非法,这就是“天沦为魔”。可惜的是,对于修行人来说,佛法很容易沦为非法,下面我们来一一列举。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4
文章点评
2022-02-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舍命护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舍命护二事世间人为了名和利这两件事,往往会舍弃生命,因为世间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无常且非常靠不住的。第二,为了追求名.. <详情>
2022-02-17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忏悔罪业我们遭遇到的疾病、贫穷、危难等种种恶缘,都是源于过去世的罪业——由于曾经伤害过很多生命,所以造成如今重病在身;由于过去..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论典中关于“转欲自稳重”的内容《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若不细查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如果没有观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这不仅是今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为乐莫求苦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第六要小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六要小结如果此生没有能够发起菩提心会怎么样?《修心七要》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发起菩提心。那么,一个修菩提心的人会得到什么?生活条件会大.. <详情>
2022-01-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初后行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初后行二事通过学习《修心七要》,我们的自私越来越减少,利他之心越来越增长,以此为基础,逐渐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修心七要》的最终目.. <详情>
2022-01-12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遇违缘修一(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五.修行要循序渐进我们一定不能在遇到违缘时这样想:我在没有学佛修行前,身体好,财产丰富,亲人朋友很多,现在我学佛了,变得这么瘦弱,财..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