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六、人生的头等大事
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已经死亡、出生过无数次了,但是由于无明,我们都已全然忘却。不用说前世的死亡经历,就连今生诞生时的情景谁还能记得?为什么婴儿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哪里不舒服?谁能谈一谈当时的感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记得。而忘记不等于不需要再经历,残酷的死亡和痛苦的出生依然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死亡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为它不仅不可逃避、极其痛苦,同时还决定了我们下一世的出生,决定了我们未来漫长的生命走向。可以说,除了死与生,人生没有更重要的事了。大家往往认为健康重要、学业重要、工作重要、结婚和生孩子重要,这些事的确重要,但跟死亡相比,这一切全都无足轻重。人生最重要、最关键、最急迫的事,就是为死亡做准备!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战胜死亡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在死亡来临之际就能把握自己,获得光明而正确的来生。
一头牛死去的时候,唯一的征兆就是尾巴后面有很多牛粪。我们贵为人类,获得了暇满人身,如果死亡时也象牛一样糊涂、悔恨、畏惧,死后只能坠入无边的黑暗,继续六道的漂泊。现在,我们很多人已经步入中年,有人已经年过花甲,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一定要努力修行,做好准备。如《善缘解脱道》所说:“以为不会死亡的偏执,是一切败坏的起源;而忆念死亡,则是一切圆满的开端。”
第四要的后两句教言为我们归结了临终时的具体修持方法——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大乘死教言”的意思是说,这个修持方法是专门针对死亡的,而且属于大乘,具体内容就是“五力重威仪”。前两句中的“五力”是指有生之年的修持。死亡时的修持也是依靠这五力,只是顺序有所不同。第一是善种力,第二是祈愿力,第三是破斥力,第四是引发力,第五是串习力。
1.善种力
“大乘死教言”中的“善种力”含义很具体,指大乘修行人在生前要按照佛法处理好自己的财产。比如说,如果我们已经年逾古稀,或者不幸罹患重病,不久即将离开人世。这时,首先要把自己的财产,诸如房子、汽车、存款等按照佛法原则进行分配,尽量用来供养上师三宝,或者用来放生、布施、盖庙、印制经书、制作佛像等。这就是善种力。
在生命一息尚存之时,财产依然属于我们自己,自己还掌握着处置的权利。一旦撒手人寰,财产的处置权就属于别人了。所以,一定要在生前如法地处置财产,一来可以避免子女之间将来发生遗产纠纷,二来可以为自己的来世积累福德资粮,同时也能斩断自己对财产的贪执,让自己安心地离去。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我们的财产中往往夹杂着很多恶业。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很难从事一个完全清净的职业。在我们赚取钱财的同时,一定会伤害一些人,造作一些违背因果的事。拥有这样的财产,就像背着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无法让我们安心离去。如果能在死亡之前如法地处置好财产,恶业就会减轻,包袱就能卸掉,临终之际就不会因为钱财而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的困境。
曾经有一个人,生前非常喜爱一串珍珠,临终时一直抓着这串珍珠舍不得放手,咽气后两三天还紧紧攥着,谁也掰不开他的手。这样的贪执太可怕了。
经典中还说,人在死后进入中阴身时会有一些神通,能够看到自己死后的情况。如果发现别人在分享他生前的财产,他的神识就会义愤填膺;如果看到别人睡在他的床上,或使用他的生活用品,他会怒不可遏。这样的嗔恨会导致他堕入地狱。所以,如果生前没能把自己的财产变成善种力,会导致极为严重的恶果。
(1)少欲知足是最好的善种力
作为一位大乘佛弟子,在有生之年要尽量做到少欲知足,只求“需要”,不求“想要”。比如说,不要购买太多的衣服,不要购买昂贵的奢侈品,不要积存多余的生活物品等。否则,一旦死亡猛然袭来,这些物品都会转变为痛苦的来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突发恶疾,病倒在床,奄奄一息,这时看到自己满满几大衣柜的时髦衣物,心里一定会感到深深的哀伤:“这么多新衣服还没穿过呢,我不愿意死啊……”徒然给自己增加很多拖累,给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负担。
谁都期望拥有一个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人生。但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东西障碍了我们的轻松自在?什么事情让我们一直忧心忡忡?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忧虑和障碍都来自钱财。尤其在死亡之时,钱财更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一定要做到少欲知足,尽量把财产转化成善种力。
从更高的标准来看,冈波巴大师说:“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物更殊胜。”意思是说,即使把所有财物供养诸佛、布施众生,其功德还不如“不贪执”殊胜。道理何在呢?
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所以在供养和布施的时候必然会夹杂许多杂念。比如说,我们供养了几十万钱财给寺庙,同时也会沾沾自喜,“我慢”就在悄然滋生;如果过了几年我们穷困了,很可能会心生悔意:“当初少供养一些就好了……”这样,我们的功德就会因后悔而消失殆尽。所以说“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产更殊胜”。不执一物是指内心清净,没有贪欲。
总之,大乘修行人在有生之年要做到少欲知足,这样在死亡来临之时,善种力自然会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2.祈愿力
在我们临终之时,如果能力允许,最好念诵《七支供养文》来祈愿。如果能力达不到,就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善种力,乃至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功德集中到一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挚诚地祈愿:“愿我永远不离菩提心,愿我在未来的时光流转中不断增上菩提心,愿我生生世世能值遇传播菩提心法教的上师大德。”
死亡一刻的祈愿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如果能在这样的祈愿中告别今生,那么,无论在中阴期间还是在来世的生命中,菩提心的修持都能够永不忘失。
3. 破斥力
死亡来临之时,要不断提醒自己——谁制造了死亡这样剧烈的痛苦?无始以来,自己一直在轮回中遭受生死的折磨,有时做人、有时做牛、有时做马、有时投胎成卑微的小生命、有时堕入地狱。从数量上说,轮回的痛苦是“无数”,从时间上说,轮回的痛苦是“无始”。自己经历了无数、无始的苦难,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都是我执。在这生死的关头,我们要认清导致自己死亡的仇人并非其他,而是我执!自己要做的,就是要摧毁“我生病了、我要死了”这种我执的观念。这就是破斥力。
或者这样提醒自己:佛陀两千多年前出现于世,传播了八万四千法门。佛陀涅槃之后,无数大成就者一直前赴后继、续佛法脉、弘法度生。然而,自己至今仍未解脱,依旧刚强难化、执迷不悟,以至于还要再次承受死亡之苦,其根源就是我执。因此,自己发誓要拔除这个祸根。这样的决心就是破斥力。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我”。“我”只是存在于凡夫的迷乱与幻觉中。名言上存在,本体上毫无实质,宛如梦境。梦境是存在还是虚无?对于一个觉醒的人来说,梦境当然是虚幻的;而对于一个沉睡的人来说,梦境是存在的。我们凡夫都在沉睡。因此,“我”存在,“生”存在,“死”存在,“苦乐”也存在,“轮回”也存在,“因果”也存在。但实际上,这些存在只是幻象,而幻象是可以消除的。如果“我”是真实的,怎么可能断除我执呢?正由于“我”并不存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行破除我执,证得无我,明心见性,超越生死的二元对立,证悟不生不灭的究竟实相。那时,我执不存在了,死亡的幻象也会自然消失。因此,我们要发起破除我执的誓愿。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而死的。不仅是人类,任何生命都惧怕死亡。如果我们追逐一只小虫,小虫立刻会跑,它为什么要跑?就是因为怕死。逃避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天性,但死亡却是不可逃避的。修持破斥力,就是要明白死亡时的一切痛苦都来自我执。我执这个仇敌平时会深深隐藏、难以察觉,但在死亡来临之时,我执的狰狞面目就会暴露无遗。如果我们怕死,就应当深深地仇恨我执。对怨亲债主的仇恨是错误的,对我执的仇恨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因为怕死而想抱怨谁、痛恨谁,那只有一个对象——我执。我执不根除,我们将永无止息、反反复复地遭受死亡之苦。所以,在临终之际要这样发愿:“愿我在即将到来的中阴之中,以及来世的生命之中,能遇到破除我执的法教。我愿生生世世与我执战斗,直到将其彻底摧毁。”这样的愿力就是破斥力。
4.引发力
在临终之际,虽然我们会经历疼痛、哀伤和恐惧,但还是要拼命发起“不离菩提心”的坚定誓愿。这样的誓愿产生的力量就是引发力。引发力专指修持菩提心的愿力,其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我们堕入了恶道,引发力也能护持我们的菩提心。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世不幸堕入了地狱,由于对受苦的同伴生起了真实无伪的悲悯心,这一念悲心的力量使他立即清净了地狱恶业,投生于天界,继续行持菩萨道。
而我们凡夫的发愿往往是为了其他目的,如有一部电影中说:“我爱你,如果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那就是一万年。”这种发愿就有点偏差了。真能一万年在一起吗?即使能在一起又怎么样呢?难道不会吵架吗?我们愿意吵一万年架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夫妻虽然已经没有丝毫感情,甚至互相厌恶,但依然无法分开,只能一直吵吵闹闹直到命终,可能就是因为前世发过类似的愿吧。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要在死亡之际这样发愿:“愿世世不离上师三宝,愿恒常修持菩提心,无论在死亡时还是中阴阶段,无论投生为哪种形态的生命,愿我永远不离菩提心的修持,直到证得佛果。”这样的引发力一定会得到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加持,终有一天能够成就菩提心。
有些佛弟子常说:“我只是个凡夫,没有能力生起菩提心。”以这样的借口纵容自己懈怠懒惰、停步不前,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冈波巴大师在《胜道宝鬘》中说:“当慈悲心微弱时,应努力修炼菩提心。”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更不能逃避菩提心的修持,否则何年何月才能解脱轮回的苦海呢?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凡夫都平等具备菩提心的种子,具备佛陀一切功德、事业的种子,只要我们努力耕耘,让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终有一天能结出菩提心的累累硕果。但前提是必须要付出一些辛苦,去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假如说,一位农夫把大米的种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每天祈祷:“求求你们啦,赶快生长吧,给我来个大丰收,请诸佛菩萨加持啊……”农夫可能获得丰收吗?根顿群培大师说过一个比喻:一个母亲怀孕四个月了,求子心切的父亲对母亲说:“都四个月了,快把孩子生下来吧,我实在等不及了。”孩子有可能降生吗?
菩提心也是如此,必须要经历坚韧不拔的实修,其中一个强有力的助缘就是临终之时的引发力。这个引发力具有强大的威力,能让我们在濒死的痛苦中,在中阴之中,甚至在地狱的熊熊烈火中,都能做到“恒不忘失菩提心”。
5. 串习力
首先,我们要在有生之年反反复复地串习菩提心,让利他之心变得越来越熟悉,自私之心变得越来越陌生,令菩提心的修持成为牢不可破的习惯。
最后,当临终之时也要坚持串习。比如说,当我们遭受死亡前的疾病折磨时,浑身上下疼痛难忍,视线越来越模糊,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时我们不要呻吟哀号,而要挚诚发愿:“愿一切众生的死亡之苦都由我一个人带走吧,愿他人不再遭受这样的折磨。愿把我的寿命、健康、财产和一切美好之物都留给众生……”这样的发愿会令我们感到内心充实、心满意足,慢慢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松弛,越来越清爽,宛若一阵清风一样自由,最后就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跟人生挥手告别:“我走了,拜拜……”
这就是临终时串习力的修持方法——在死亡来临的当下,把死亡的痛苦转化为增长菩提心的助缘。
以上就是死亡时五力的修持,蒋贡康楚仁波切告诫我们:临终之时,这是最佳的修持方法,除了五力的修持以外,修行人不再需要其他法教。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