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六时半,慧日法堂,瑞霭香氛,四众齐聚。
在大屏幕的光影交错间,前沿科技、影视佳片、人文对话、佛法开示,珍馐广备,妙味归一。
观看结束,更有传喜法师的精确解读与深入导引,字字句句,殷殷切切,广奥轻柔,悲智深长。
这一场场珍贵的甘露法雨,现已辑录成集、隆重上线,愿虔诚渴慕的你,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
帮助你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是佛教度化众生的重点
禅堂里参“祖师西来意”,祖师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来?为了告诉我们一真法界,诸法实相。实相在哪里?离我们最近的实相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如果不去寻找心的本面,把业力的幻影当真,迷失了能呈现幻影的心灵光明,就称之为颠倒。也就是不认“真”,不认识真实,而在虚幻认贼为己。
由此就形成了佛法当中的三乘教法。其中小乘法就是了解业力交煎的虚幻性,从而保持对轮回业力的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是很真实的,但是当你去分析时,它又是虚幻不实的。
虽然我们人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由五蕴和合而成,但当你去分析时,色受想行识皆虚幻不实,地水火风皆空无自性。你不去追究时它非常真实,处处都是我,我执我见、我心我所,正报是我,依报也是我,情与非情一片颠倒;当你细细观察寻觅时,五蕴无我,诸法无我。那个强大的我执去哪里了?不见踪影。所以,如果“我”不见踪影,果报从哪里来,那些幻业的虚妄的作用又从哪里生起呢?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我,我的烦恼、我的果报自然失去了力量。
作为小乘法就是这样,注重在出离之后分析无我,四大的无我、五蕴的无我。小乘的《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都是细致地分析地大是什么、水大是什么、风大是什么、火大是什么,禅定觉受又是什么。这对很多人来讲就会觉得特别相应,特别受用。
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名相知道得多了之后,尤其有了感受之后,傲慢就会随之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所知障实际上还是我执的一种展现,它的这种“人无我”的空性里面是有强烈的法执的。
这是法执,也是粗重烦恼之后的一个微细烦恼,但这个微细烦恼会更加长久地落在他的生命中。粗重的烦恼很容易鉴别过失,因为它会感受粗重的果报,痛苦的果报;而微细的烦恼会带来轻安,修行者可以入四禅八定,从世间的禅定到出世间的小乘禅定,甚至会引发神通。这个时候,对他来说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觉受,有神通,你想再说服他更进一步就会很难了。
因此在四圣道里面,声闻缘觉还是偏重于凡夫习气里面圣人的一种。他注重自我的解脱,注重自我的清净涅槃,哪怕是有余涅槃他也很执着。所以佛陀很不容易,把一个人从粗重的烦恼里度化出来后,还要担心他耽执在微细烦恼里。
我们生在大乘佛国,有机会看到也感受到很多大乘法师的功德,心里总会很赞叹。偶尔自己生起惭愧心了,读着大乘经典,看着这些大乘法侣,被他们的大乘菩提心所感染,进而也想随学时,往往很容易退失,会不由自主地又向小乘去靠拢。
所以大乘心很难发,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发?因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众生开示成佛之道,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所以如果耽执于小乘道的话,对于佛果而言就是一种障碍。
大乘菩提心难生而易退,想要生起,需要很多殊胜的因缘现前。我们要有道友的陪伴,要亲近善知识,要不忘失祈祷,要认知到让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证得究竟涅槃,才是佛陀最终的目的。
——摘自2020年11月传喜法师
于慧日禅寺法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