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

(一)正确认识死亡

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

《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大意是说,光阴在一寸一寸逝去,生命在一天一天衰减,死亡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我们,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脚步。既然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结局,那么在临终之际,我们佛弟子应当怎样修持呢?

首先,对死亡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天空会明亮起来吗?不会的。只有旭日东升,白昼才能到来。同样,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掌握死亡时的正确修持方法。现在,大家对死亡的真相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太过肤浅,所以才会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贪执于此生的苦乐与利衰。带着对此生的贪执,即使终生苦修也难以取得任何成效,一切辛苦必将如竹篮打水一般徒劳无功。这样苦修,还不如去游山玩水、享受人生,起码还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

死亡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上极端复杂,超出科学的认知,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死亡对每个人的生命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佛弟子,绝不能逃避死亡的话题,必须要对死亡树立起清晰的正知正见,对死亡无常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这样才能不再贪执此生的利益,不再为世间八法所动摇,修行路上的每一步付出都能成为增长菩提心的助缘。

亲友书》中说:“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若得瞬息停,卧起成稀有。”意思是说,生命就像被大风吹拂的泡沫,随时可能破灭。今晚睡去,明天早上不一定能够醒来。在西藏,修行者们常常以各种方式来提醒自己这个事实。比如,在晚上入睡以前,他们会把饭碗倒扣着放,提醒自己今晚可能会死去,没有机会再使用这个碗了。再比如,冬天使用火炉时,藏人往往在入睡前给炉火盖上一层灰以保持火种,方便第二天继续点燃。但很多修行者刻意不盖上这层灰,并提醒自己:今晚可能死去,再没有机会使用火炉了。以此方式来加深自己对死亡的紧迫感。

现代修行人跟古人相比,外在的物质条件改善很多。比如说,古代修行人一生可能只有一串佛珠,而现在有些修行人浑身上下挂满了昂贵的佛珠;古代修行人很少有佛堂,而现代修行人有宽敞舒适的佛堂;古代修行人只有一套八供杯,而现代修行人可能有五六套。这些外在条件虽然提高了,但真正的修行质量却降低了,因为现代修行人对死亡无常的观念薄弱了。

阿底峡尊者在圆寂前,有个弟子请示道:“您圆寂之后,我去禅修,可以吗?”尊者回答:“这是恶行,应该舍弃。”弟子又问:“那么讲经如何呢?”尊者给了相同的回答。弟子再问:“一边禅修,一边说法呢?”尊者的回答还是一样。弟子最后问:“那么我到底该如何修持呢?”阿底峡尊者回答:“舍弃今生!”

萨迦派的大德也说过:“贪执此生非行者。”所以,“舍弃今生”是修行的重要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放下对今生的贪执?最好的方法就是认识死亡,并观修死亡无常。

(二)如何观修死亡无常

《了义炬》《解脱庄严宝论》等很多经论都告诉我们:要通过三根本、九理由和三个决定来建立对死亡无常的正确认知。这个内容我们在第一要中已经介绍过,现在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补充。

第一根本:必定死亡。有三个理由:

1.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死亡。

2.身体是有为法。

3.寿命在不断减少。

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寿命终结了我们却无法延长。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的生命就永远消逝了。经典中用三个比喻来形容人类的寿命:

射箭的比喻。寿命就像射向天空的箭,即使射箭的人力大无穷,能把箭射过云端,箭最终还是会坠落地面,寿命也是如此。

流水的比喻。寿命好比储存在水缸里的水,而水缸底下有一条细细的裂缝,水会一滴一滴地从裂缝漏出。每漏一滴,水就会减少一滴。一天一天持续下去,水缸里的水最终一定会漏光。我们的寿命也是如此。

屠宰场的比喻。当屠夫把牛牵向屠宰场时,牛每走一步,就离屠宰场更近一步。牛就像我们的寿命,屠宰场就像死魔,每过一天,我们就离死魔更近了一步。

这三个比喻生动说明了寿命的真相。明白了真相,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生活吗?

第二根本:死时不定。有三个理由:

1.寿命不定。一件商品有保质期,而我们的寿命却没有保质期,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时到来。

2.身体不可靠。比如,眼前这栋房子,由钢筋水泥构建而成,坚固耐用,刮风下雨都不会损坏。可我们自己的身体呢?天冷一些就会感冒;石头拌一下就会摔伤;今天不洗澡明天就有汗臭味;中午没吃饭,晚上就会饿得头晕眼花。从外在的肌肤到内在的五脏,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的脆弱,依靠这样的身体,寿命怎么能有保障呢?

3.生存因素少,死亡因素多。

第三根本:死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事对我们有所帮助。也有三个理由:

1.钱财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2.亲人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3.身体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健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很听话——外出游玩时腰腿有力,熬夜玩游戏时眼睛不会疲惫。但真到了临终之时,身体一丝一毫也不会再听我们的指挥,留给我们的只有难言的疼痛。

在西藏俗语中对死亡有个比喻:在一块四四方方的酥油里,如果掺杂了一根毛发,人们会把这根毛发挑出来扔掉,一点酥油也不会沾上。我们在死亡之时就像那根毛发,酥油就像有生之年的财物、亲人和身体,没有任何一样能够跟随我们,我们会被无情地抛弃,孤苦无依地进入中阴。

由三个根本产生了三个决定:

1.因为必定会死,所以决定——必须要修行。

2.因为死时不定,所以决定——当下就要修行。不能等到再多赚点钱、等退休、等老了以后再修行,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

3.因为财物、亲人、身体都对死亡没有帮助,所以决定——不必为他们再付出代价,要为修行而努力。

由“三个决定”可以看出,正是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造就了学佛修行的最佳条件。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除了教导我们要以三根本、九理由、三决定来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还强调了要依靠“他相续”来认识死亡,也就是要通过观察他人的死亡来加深自己对死亡无常的感受。每当我们听说有人死去时,不能觉得事不关己,而是要提醒自己:“下一个可能就轮到我了。”这并不是自寻烦恼,也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客观事实。我们的寿命真是无常的。看看那些死去的人就能体会这个事实:他们很多都比我们年轻,比我们有钱,比我们健康,他们死前都对人生充满了向往,谁都觉得自己还能享尽天年,但死亡毫不留情地带走了他们。我们又凭什么能比他们幸运呢?实际上,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卧起成稀有。”我们连活过明天的把握都没有。那么为名利、健康、亲人去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牢记冈波巴大师的教导,经常用“他相续”来加深自己的危机感。

(三)了解死亡的过程

在当前流行的世俗观念中,通常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是一了百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完全违背了客观事实。死亡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过程,现代科学虽然一直试图探索死亡的真相,但目前的认知极为粗浅,可以这样说:死亡还是一个科学尚未涉足的陌生领域。为了让大家对死亡有个粗略的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点佛法经论里关于死亡的描述:

我们人类的身体总共有七万二千种脉络,有粗大的,也有微细的,每个脉络中都有气在运作。气脉并非生理解剖学所说的神经和血管,而是人类肉眼和医学仪器所观察不到的物质存在。脉络里的气正常运作时,我们是健康的。如果有些气脉不运作了,我们就会患病,但不会立即导致死亡。七万二千脉络中有三个主脉——精脉、血脉和中脉。人在临终之时,所有脉络上的气都融入精脉和血脉,然后精脉和血脉里的气再融入中脉。中脉里有上气和下气,上气也称为白菩提,下气称为红菩提。上气下降,下气上升,两者会合于中脉中间的中心点——一个极其微细、肉眼看不见、心气一体的东西,名字叫“不毁持命气”。当所有的气都融入此点时,人就会彻底死亡。

我们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在“基、道、果”中“基”的层次上说的。那么,死亡时基位的表现是什么?

我们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例:当人即将死亡的时候,色蕴会消失,相应会有二十五个粗大的现象出现。色蕴消失的同时,“地、水、火、风”四大中的地大也随之消失。地大消失的时候,亡者会感觉像被大山压住一样,或者感觉身体一直在往下沉陷,四肢越来越难以移动,这是地大消失的一个征兆。地大消失的同时,眼根也随之消失——人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自由地睁眼、闭眼,而在死亡之际,睁开眼就难以闭上,闭上眼就难以睁开,这说明眼根正在消失。之后,外相也逐渐消失——活着的时候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死亡的时候气色会逐渐暗淡,意识会慢慢散失,这是外相。内相的消失只有亡者自己才能感觉到,会看到诸如海市蜃楼一类的幻象,这是内相消失的征兆。这就是色蕴消失时的大略情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消失的时候,各自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

人类在死亡之前也会出现很多预兆。比如说,耳朵逐渐听不见声音了,可能会在六天后死去;舌头感觉不到食物的味道了,可能五天后会死去;眼前出现很多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花纹,可能会在四天后死去;鼻子闻不到味道了,可能三天后死亡;身体失去了软硬、冷暖的触觉,可能两天后死亡。还有一种预兆是在梦中,如果梦见自己孑然一身孤独行走,这是寿命不长的一个预兆;如果梦见自己骑着一头驴走来走去,这也是死亡的一种预兆;如果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山顶,山顶有很多紫矿树,自己采下红色的花,这也是一个不好的梦兆;或者梦见骷髅,梦见自己成为一个婴儿,这都是死亡的预兆。当然,这些预兆都是对于重病患者所讲的,猝死的人不会产生这些征兆。

以上只是对死亡一点极粗浅的介绍,更详细的过程大家可以参看《中阴祈愿文》。

如果问大家:“谁知道去哪个地方旅游又便宜又好玩啊?谁知道哪家川菜馆最好吃?谁知道哪家网店正在打折?”大家可能立刻能够回答。可如果问大家:“你会在何时死去?以什么方式死去?死亡时会面临什么状况?”大家只能面面相觑:“哦,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人类最可悲的地方,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一清二楚,对于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急迫大事——死亡,反而一无所知。这就是无明。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6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