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陀遗训:“以戒为师”已经过时了吗

佛说修行

释迦牟尼佛以一大缘由事示现人世,说法四十九年,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由于悲伤伤心而声泪俱下,这时天眼第一的长老阿那律尊者对他说:阿难!现在不是哭的时分,诸佛的涅槃是一定的道理,哭有啥用呢!佛一向都很垂青你,常常叮嘱你流通他的教法。现在他老人家要脱离我们了,你应当去请问他老人家往后的事怎样办。

阿难这才如梦初醒,揩揩眼泪,向阿那律尊者说:师兄!我现在心乱如麻,不知从啥当地问起,请你教我罢!阿那律尊者就说:第一、佛住世时,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等依谁而住?第二、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谁为师?第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恶性比丘,怎样处理?第四、佛住世时,说法甚多,佛入涅槃,结集经藏,以何为首?这四种疑问,你应当向佛请示!阿难尊者,接受了阿那律尊者的辅导,走到佛前,行过了礼,合起掌来,把上面的几个疑问,提出来请问。

关于阿难提出的第二个佛入涅槃,以谁为师的疑问,《遗教经》记载世尊经验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敬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汉语翻译为戒律。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在我脱离往后,你们应当敬重戒律,如同晚上遇到亮光,如同赤贫的人得到珍宝。应当知道戒律是你们无穷的教师,就如同我住世经验相同。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其他,在汗牛充栋的佛经中,还记载了许多佛陀劝诫弟子以戒为师的谆谆经验。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想吾戒,必提道果;在吾支配,虽多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便是佛教导弟子们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需遵循我所制的戒律,一定能证果。反过来说,在我身边,尽管时多见我,但不遵循我制的戒律,持久不或许证果。《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有必要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意思便是说: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涅槃地步,有必要诚恳受持清净戒律。假如不守戒律,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由此可见,在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生计中,是非常侧重戒律的重要效果的,关于弟子也是常常耳提面命的。戒律发作的缘由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传道之初,信奉者道心传神,道德自觉性较高,佛陀教示弟子的只是怎样从正面修养身心,也便是说,佛教僧团前期是没有戒律的。直到僧团建立五年今后,由于有位比丘犯了淫戒,佛陀才拟定了第一条戒律。跟着僧团队伍的不断扩大,僧团人员成分越来越凌乱,不如法的表象不断增加,佛教的戒律也跟着一条条地拟定出来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有组织有志向的团体,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悉数社会组织,都是依其各自的志向来拟定规章,再由规章发作力气。

不过规章能否发作力气,就要看其构成人员能否共同对其规章支撑与遵循了。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则,关于遵法的公民,根柢是不起效果的。但要保护遵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建章立制,由于社会中的害群之马,并非必定没有。一起遵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在于一念的相差,为了警策我们,不要闯过这一十字路口的红灯,为了保护我们,不因一念之差而去构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则。相同的道理,在佛教中,也有必要拟定戒律。戒律关于佛弟子,也相同是保护伞,是举动绳尺,是为了使我们理解啥应作为,啥不应作为。一般人一听到佛教的戒律,就觉得不可思议,很难了解。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人应当顺其天然,痛快淋漓,尽情地日子才对。为啥要受戒?受戒不是自找费事吗?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好好的一个人,为啥要受绑缚?正本佛教戒律的拟定,不是佛陀关于弟子们的一种绑缚,实是佛子的脱节之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和保鲜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日子规矩的圭臬,了生脱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教化的大纲,佛教的状况,不只是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指示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佛教只需戒律存在,就能处死常住。

佛弟子只需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需持戒,就天然安居乐业、充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这才是佛陀拟定戒律的根柢精力。戒律的意义和分类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能够用八个字来概括,那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浓缩成精华便是戒律二字。戒和律两个字的意义,各有所指。戒是阻挠佛弟子不得作恶(诸恶莫作),若作恶便是犯戒。所以戒是阻挠佛弟子间断不应当的举动,不可妄造恶业。

除此之外,佛陀又规矩:应当去做的善事有必要去做(众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也便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便是诸恶莫作,持便是众善奉行。简略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间断和跋涉。一般人关于佛法及戒律知道不行,不完全了解,因此过错地认为佛教只是低沉的防罪止恶,却不了解其众善奉行的活跃一面,这样就会失之偏颇,就无法实在了解佛教戒律的精力。

佛教经典关于戒律有不相同的分类,对比广泛的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具足戒等等。其间影响最大,撒播最广的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喝酒。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举动本质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不喝酒是佛教五戒的特征,酒的本质虽非罪恶,可是喝酒简单导致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佛教的戒律尽管有落发戒、在家戒的区别,可是悉数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柢,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柢大戒。五戒是最根柢的戒律,包括了出色举动的根柢大纲。五戒是诸佛的根柢、其他悉数戒律的基础,曩昔佛、现在佛、将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柢。五戒与心思健康规范前面现已提到,五戒便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不杀生,便是不侵略他人的生命。

大至杀人,小至杀死鸡鸭、甲由、蚊蚁等,都是杀生。此外,糟蹋时间,也是杀生,由于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糟蹋时间如同杀生。与此戒律相对应,佛教需求佛弟子不得食肉。《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悉数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惊骇。戒杀生,主要是培育我们的慈悲心,培育我们关于生命的敬畏知道。实践日子中,我们应当不但不杀,还要心存仁爱,以宽恕之心接人待物,减少暴戾之气。不偷盗,便是不侵略他人的财富。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直接,有有形、有无形。

例如小偷盗取,强盗掠夺,是直接的盗;贪官蠹役的贪污做弊是直接的盗;敲诈诈欺,狡赖债务,是有形的盗;损公肥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简略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便是偷盗。实践日子中,我们应当不但不盗,还要勤行布施,布施的积德行善不在数量的多少,一分钱,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只需是利益他人的都要布施。善行不需求惊天动地,而是需求点点滴滴的堆集,最终成为自己习气的一部分,从他人的快乐傍边体验到快乐。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联络以外的男女爱欲举动。

例如强奸、嫖妓、一夜情、同性恋、外遇、逼迫他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举动,都犯了邪淫戒。一个人犯了邪淫,不但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费事和苦楚。不邪淫戒,能使一个人按捺自己的欲念,忠于自己的伴侣,有助于建立夸姣的家庭,构建谐和的人际联络。妄语,便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鼓唇摇舌的两舌、暴虐伤人的恶口、诈骗不实的妄言、攀龙趋凤的绮语。

不妄语便是要防止说假话,即不故意夸大实践或掩盖实情,这样能够培育我们构成诚笃守信的美德,获得他人的信任。喝酒使人思想弛禁,神志昏乱。在酒精的效果下,一个人或许做出许多粗心、危险,甚至不道德的事。佛经提到喝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色彩、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

是凡能影响神经,使人丧失理智、损坏德行的东西,比如大麻、鸦片、海洛因、摇头丸等,都属不喝酒戒之范畴。持不喝酒戒,使人神智理解,理路清楚,智慧亮堂,不只为家庭带来快乐,为社会带来安靖,而且还能推动禅定的修习。现在跟着日子节奏的加快,作业、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络的恶化,不断增加的人初步饱受心思疾病之苦,如惊骇、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力割裂、品质失常等。

所以,我们初步评论心思健康的规范疑问。可是,心思健康的规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相同的心思学派从不相同的视点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规范。

现在心思学对比认可的心思健康有五条:

(1)意志健全、举动谐和;

(2)心情稳定、心境豁达;

(3)有片面夸姣感;

(4)适应环境,在人际联络中谐和共处;

(5)准确知道实践,看疑问能持客观的心情。不杀生而护生,天然能意志健全、举动谐和。不偷盗而布施,天然能心情稳定、心境豁达。不邪淫而守礼,天然有剧烈的片面夸姣感。不妄语而诚笃守信,天然能适应环境,谐和人际联络。

不喝酒而少私寡欲,天然能准确知道实践,看疑问能持客观的心情。从上能够看出,五戒与现代心思学的心思健康规范是不谋而合的,一起我们也能够大胆地推论说,佛教戒律对调度和改善人的心思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学习和启示意义。佛教戒律与心思疾病医治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极大前进,物质日子极大丰富,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常识经济时代。可是,人的精力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前进,反而呈逐渐降低之势。

信奉溃散、价值失调,成为全球广泛的社会疑问,浮躁、不安、讨厌、麻木不仁、自我迷失等如瘟疫般盛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很多,道德沦丧,情面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做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惊骇事情接二连三。在这种社会现象下,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逼迫症、癔病、品质妨碍、精力割裂等心思疾病病人不断增加。我们之所以发作心思疾病,是由于我们心中有太多的希望。

一旦希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苦楚。既使希望暂时完结了,又生怕会失掉或许又有了更大的希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持久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固执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已。人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啥?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便是怎样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双眼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甘旨,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我们很少能够去查询生命的内在,只知道跟着希望而繁忙。

由于一味固执外境,效果迷失了自己,这便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日子在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无、丢掉、无聊、孑立。这都是由于迷失了自己的缘由。在我们的人道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心思健康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举动。而这些举动不只会鼓动我们的烦恼,张扬人道中凶暴的力气,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略到他人的利益,由此构成无量很多无边罪恶,永受六道轮回之折磨。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完结自己的心灵安静,还需求靠自己的力气。正本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我们学佛,便是要经过参悟,启示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计智慧和力气,完结自己心中的潜能。作为佛教徒的根柢举动规范,佛教戒律恰是着眼于实践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灵重塑。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忙我们打败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忙我们阻挠不善的举动。因此,戒律具有防罪止恶的功用,能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佛法的悉数利益都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

佛陀所定的戒律便是道德责任的规范,做人的根柢准则,修习悉数善法的基础,及通往悉数善法的大门。所以说,佛教戒律既是佛教徒有必要遵照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人谐和、健康、夸姣心思家园的重要因素。假如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受持戒律,国际就会多一份安靖,多一份谐和,多一份夸姣。恰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的戒律,能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背负,能够使我们具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脱节烦恼,能够使我们灵通国际人生的实在,能够使我们干燥的心灵得到暴风骤雨般的润泽,能够使我们实在完结心思健康。

2
文章点评
2021-07-04
佛说:《妙法莲华经》殊胜功德的非常难得和可贵的
佛说:《妙法莲华经》殊胜功德的非常难得和可贵的《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如全部凡夫人中,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榜首,此经亦复如是.. <详情>
2021-07-04
佛说“天阉”的前世今生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复有众生,男根不具,为黄门身,不得妻娶。何罪所造成的?佛言:以宿世时,坐喜犍象马牛羊猪狗,不可称数,令此众生,苦痛难忍,死.. <详情>
2021-07-04
佛说:这几种人死后会堕落地狱
佛说:这几种人死后会堕落地狱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 <详情>
2021-07-04
漫谈“无我”(向庆)
漫谈“无我”向庆 佛教的经典和论著浩如烟海,其数量更是数不胜数。随着古德对经典的理解角度不同,得出的修持方法理论也千差万别,故而在印度有二十部之争,中.. <详情>
2021-07-04
佛说:佛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 <详情>
2021-07-04
契入空性引导之关键
契入空性引导之关键越尘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在契入空性之前,行人应当在佛法的修学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要以言之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苦集灭道;菩提.. <详情>
2021-07-04
缘起缘灭,什么是“因果相续”?
因缘所生的悉数法,当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通常,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 <详情>
2021-07-04
星云大师:真君子拥有四大高尚品德
《佛光菜根谭》:正人不责人所不及,正人不强者所不能,正人不苦人所欠好,正人不计人所不方便。真正人辞富不辞苦,真正人庆道不庆贫,真正人知义不知利,真正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