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宝法王:让我们像佛陀那样“醒来”!

噶玛巴教言

《入菩萨行论》说:没有经历痛苦,不能生起真正大精进。密勒日巴因为姑母给他的障碍和折磨,所以才有后来的学佛因緣,遇到一位具德的善知识。

生起虔敬之心,开始学习佛法,并且依于口诀,以大精进实修,终于能一生成就。如果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难心,很自然的想要解脱的心就会出现,自然对衣食财物不会太贪着。

《俱舍论》也提到,“知足即圣者”,像密勒日巴大师在山林洞穴闭关,就是一个圣人的例子。看到过去这些大师的传记和历史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效法,作为修持的典范。

不管是出家人也好,修行人也好,发心、动机很重要,时常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行。这样教法才会长久住世,佛教才会兴盛;心行不清净,是难以弘扬佛法的。

就像密勒日巴大师在一首道歌中說:无论遇到任何情況,都是值得难喜的;透止观与口诀,可以消除烦恼。

很多经典都教我们如何修持止观,如果能深入经藏学习固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至少可以跟著一位老师或上师,学习到禅修的要诀或口诀,这是很重要的。

粗的烦恼可以靠“止”而消除,深细的烦恼习气要靠“观”来消除,如此则能驾御自己的心,当你对掌握自心得到自在时,在一切境中,就会如须弥山王,不动而稳固。

心想向善时,也能稳固而不受烦恼情绪所影响,能依意愿,自在掌握自己的心。这是靠“止”的禅修,靠心的定力,就可以达到的境界。

接著是“观”的禅修《大宝积经》说:在止之上要修观,也就是心在定力之外,还要有空性的观。这种“观”,是善能分別、能清晰的分辨一切,在定境之上,开启慧观之力。

以大乘而言,包括分析事物的观察修,和直接安住的安住修;噶举派的大手印法,也是分析式的“观察修”和直观式的“安住修”,配合着修。

密乘而言,止观以续典不同,下部密续,有分“有所缘”禅修和“无所緣”禅修,有所缘禅修,是依止特定事物为焦点而产生专注力,这是“止”;“无所缘”禅修即是“观”。

以无上续部而言,生起次第即是“止”,圆满次第即是“观”。想修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发心和动机,要以勇猛之心而修行,就像尊者在道歌中提到的。

以前的人,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太阳一晒,一切外缘条件不错,还有个修行人的样子;现在更糟,太阳一晒,就打起瞌睡來了。

现在僧众在寺院里、房间里读读经,也能把道理念得很順,但真正要你付出行动却不容易做到。要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修行,看看考验来时,还能不能把握自己,还能不能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过患,你以为你是修行人,其实你可能只是外相相似而已。重要的是,任何时候,你要问问自己:你现在做的有意义吗?对就保持并增长,不对就改进。

闭关禅修的时候,特別要注意让自己生起改变的力量。噶当派格西有个传统,做恶就涂一颗黑石头,行善就涂一颗白色的小石头,一天下来就知道善恶多少。

晚上清点,发愿明天比今天更好,明天的白石头要比今天更多。一个修行人,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断恶行善。

如果一成不变,总是老样子,这样不算修行人,就算出家了也没多大意义。今天我们齐聚在圣地祈愿,“成佛”的意思就是“醒来”,从无明烦恼中觉醒了。

我们不可以再昏睡了,我们要忆持佛陀是如何醒觉的传记,要提起勇气,才不浪费此生,祈愿法会才短短几天。

更要随时记得:将心转向善、转向成佛,你终于给了自己的心一个改变的机会,大家要好好把握。
5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