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二证取上首
1.自己的鉴证是修行最可靠的检验标准
所谓“二证”,就是指有两种证明可以鉴别自己的修行效果:第一是自己对自己的判断,第二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二证取上首”的意思就是要采用前者。不要因他人的恭维赞叹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他人的讥讽毁谤而垂头丧气,要以自己对自己的鉴证来检验修行。
道理何在呢?因为他人难以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哪怕是夫妻、母子、朋友,几十年生活在一起,有时也不能了解彼此内在的发心和修证。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凡夫,只能观察他人外在的言行,没有能力判断他人内心的状态。因此,依赖他人的鉴证来评估自己的修行,这是很不可靠的。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若不细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这是对“二证取上首”最好的诠释。很多佛弟子的修行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并没有细致反观自己的缺点。比如说,一边手拿佛珠持咒不停,一边又盯住他人的缺点,议论他人的是非,这就叫“以法形象行非法”,这是缺乏自我检查的结果。“是故恒察己过失”,这是修行的关键,要从各个方面恒常观察自己的过失,然后坚决予以断除。修行是不是有所进步,要靠自己来判断。
当然,对于自己的上师或者一位成就者,他们对我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毫无条件、毫无抵触地全盘接受。
2.自我验证的具体方法
具体来说,该从哪些角度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效果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
(1)不要把外在形式作为衡量修行的标准。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做过一个比喻:“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意思是说修行人如同芒果,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外表看起来成熟,打开一看,里面却是生的;一种是外表看起来很生,里面却已成熟;一种是里外都是熟的;一种是里外都是生的。
外表成熟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会有多种表现形式。
假如有人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知道吗?有个人修证很高。”我们问:“为什么这么说?”那人回答:“因为他闭关时曾经三天没吃东西,他可以好几天不睡觉,还能打坐好几天……”这个衡量标准正确吗?当然不正确。
再比如说,我们持咒的数量很庞大,常年吃素,很多佛经能倒背如流,这能代表我们是真正的修行人吗?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不一定。
假如我们学佛之后,气色越来越红润,身材越来越苗条,容貌越来越年轻,这代表修行进步了吗?也不一定。
如果我们家里有庄严的佛堂、昂贵的佛像,身上挂了好几串佛珠,为佛行事业做了众多贡献,为修塔建庙供养了大量钱财,这意味着修行进步了吗?还是不一定。
再比如,我们放弃了工作,起早贪黑地做功课,禅修能坐好几个小时,修了好几遍四加行,接受了很多灌顶,还经常去闭关,这就是修行进步了吗?不一定。
我们得到了金刚师兄的赞叹,甚至在佛教界声名显赫、头衔众多,这就是修行有成吗?不一定。
即使我们受持了各种戒律,甚至出家为僧了,也不一定代表修行的进步。
假如我们修行得到了某些神通,摄受了很多弟子,获取了巨额财富,这不仅不能代表修行的进步,甚至可能是着魔的征兆。
《修心七要》在此处直截了当地告诫我们:不能用任何外在形式来判断自己的修证,这些都不是衡量修行进步的标准。
(2)身和语的改善
要从自身行为和语言的变化来检验自己,经常拿现在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作比较。
比如说,学佛以后,我们的修养、素质比以前提高了,变得孝顺父母、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乐于助人等。这都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在语言方面,学佛之前,自己特别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八卦别人的隐私,炫耀自己的优点。学佛以后,自己说每句话之前都会想一想:“这句话会不会伤害别人?有没有违背道德?有没有违背佛法?”这也是修行进步的一种表现。
(3)心的改善
这是检验修行进步最核心的标准,如自私的降低、烦恼的减少、我执的减弱等,或出离心、利他之心、菩提心、虔敬心的提高等。下面来例举几个具体方面:
心态是不是变得柔和了?修行之后,心态如果变得柔和、积极、有胸怀、有勇气,容易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敢于承担责任,愿意为他人付出,这就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如果修行之后,性格变得刚强、固执、孤傲,难以相处,目中无人,这就是修行退步的征兆。
对自己的关爱是不是减轻了?我执减轻的一个重要征兆,就是对自己越来越不在意,对众生越来越关爱。我们固有的习惯是过度在意自己的得失,不愿体会他人的感受,这是我们以往最失败之处,也是最需要改正和觉醒之处。
减轻我执,最初的下手处就是对自己不要太好。我们流转轮回唯一的原因就是对自己太好了。虽然我们对自己关怀备至,但这个“自己”对我们怎么样呢?我们吃海鲜、穿皮草,伤害其他生命来滋养“自己”,无微不至地关爱“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让我们流转生死,甚至把我们送进地狱,我们绝不能再执迷不悟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修行就是要折磨自己,要变成一个苦行者。古语说“过犹不及”,过于极端的方式是修行的另一个误区,我们千万不要理解错误,要保持中道。
是不是时刻检查自己的发心?修行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发心——为什么做这件事?真想从轮回中解脱吗?真是为了利益众生吗?真是为了成就佛果吗?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做到心里有数,绝不能自我欺骗。如果能做到问心无愧,一切修行都是在进步。
总之,作为一个修行人,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其他什么事都不必操心。能改善自己的身口意,能做身口意的主人,这就是修行进步的最好表现。
3.《遥呼上师祈请文》中关于“二证取上首”的内容:
外表俨然清净行者相,
于自内心却与法相违,
如毒蛇般烦恼藏于心,
遇缘即露行者之罪迹。
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
加持己能调伏自心续。
“外表俨然清净行者相”。这句教言正能说明他人的检验是靠不住的,因为外表的“清净相”完全可以伪装出来,引来他人的赞叹。但如果内心“与法相违”,他人能看出来吗?他人的鉴证靠得住吗?
“如毒蛇般烦恼藏于心”。如果我们在一棵树上见过一条毒蛇,可能好几年都不敢再靠近那棵树。而烦恼就像一条最毒的毒蛇,这条毒蛇藏在哪里?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与我们朝夕相处,他人完全无法看到。
“遇缘即露行者之罪迹”的意思是说,修行人的真实水平一旦遇缘就会暴露无遗。什么是遇缘?比如说,他人无缘无故地骂了我们一句,这就是遇缘。如果我们挨骂之后立刻暴跳如雷,这就是心里隐藏的那条毒蛇窜出来了。说明我们平常的外表都是假象,修行只是一个面具而已。
这时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要祈祷:“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加持己能调伏自心续。”修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他人的鉴证是靠不住的,必须虔诚祈请上师的加持,帮我们抓出内心的毒蛇,将它就地正法。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