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诸法摄一要(二)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3. 三乘中破除我执的方法

小乘、大乘、金刚乘,终极目标都摄于一要——破除我执,但三乘各有侧重点,下面给大家简略介绍。

对于小乘来说,破除我执的主要方法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小乘的精髓。佛陀说:“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

八万四千法门都以苦谛作为开端,因为我们凡夫和佛陀之间最初唯有一个沟通点——苦。佛陀有“尽所有智”,能遍知六道众生的一切苦,而苦又是所有众生时时刻刻都在切身感受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双方能够沟通。“谛”的意思就是真实。对于苦谛,佛陀告诉我们:“应知”——必须要知道!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身心都充满了各自不同的痛苦,或是苦苦、坏苦、行苦。不知道这一点,我们会一直以苦为乐。佛陀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苦谛应知——应该知道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不要把痛苦当作快乐。

“知苦”之后怎么办?就是“集谛”。集谛代表苦因,苦因产生了一切苦果。集谛该如何对待?佛陀告诉我们:“应断”——要斩断一切苦因。轮回之果是苦谛,轮回之因是集谛,二者囊括了轮回的一切。具体来说,集谛指贪嗔痴烦恼和由其引发的业。断除集谛有种种方法,有间接的,有直接的,直接的方法就是破除我执,也就是“诸法摄一要”。

“道谛”是指破除人我执的方法,如出离心、戒定慧等,必须要实修实行。

“灭谛”是指依靠道谛而证得的阿罗汉境界,彻底破除了人我执,证悟了人无我,解脱了轮回,称为灭谛。

大乘佛法破除我执的方法侧重于菩提心、四无量心,以及证悟缘起性空、中观般若等法门。大乘不仅要破除人我执,还要破除法我执。比如,《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指不仅要觉察五蕴和合的“我”为空性,就连五蕴本身也要照见为空性。这样才能破除法我执,才能“度一切苦厄”。

金刚乘破除我执的方法更深入一步,如在生起次第的修持中,要求修行者把一切浊恶之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娑婆世界、生命万物,透过观修金刚萨埵、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等仪轨,直接转化为清净相,以此观修来破除我执。在圆满次第的修持中,不仅要观想一切万物皆为空性,而且都是无比庄严的大圆满法界。在空性中,五种智慧、法报化三身等功德得以全然显现。以此方式彻底断除我执,圆满一切功德。

三乘的最终目标都是破除我执,虽然各有差别,但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宛如一座庄严恢宏的大厦,小乘是地基,大乘是框架,金刚乘犹如精美绝伦的装修。虽然三乘一体无别,但由于金刚乘见地无上、传承清净、窍诀丰富、加持力不可思议,因此破除我执最为迅捷、彻底和究竟。

4. 破除我执的前提是福德具足

破除我执是修行人的根本任务,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依靠智慧,如《入行论》所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而空性智慧不会凭空而来,必须建立在福德资粮的基础上。佛经中说:“没有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绝不可能开启智慧。”所以,积累福德资粮的过程,就是在增加破除我执的力量。

比如,一位竞赛场上的长跑运动员,虽然冲过终点线是他的终极目标,但前面的路程必须一步一步、坚韧不拔地跑过来,前面的路程和终点线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福德和智慧也是如此。智慧虽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必须脚踏实地积累福德资粮,从做一个好人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努力断除自私之心,培养利他之心,再扩大为世俗菩提心。当福德资粮圆满之时,空性智慧会自然开启。

现在很多修行人轻视积累福德资粮,只喜欢禅定、观修空性,这就像长跑运动员只想尽快冲过终点线,却不愿意一步一步跑过前面的赛程。

在古今中外历代祖师大德的故事中,我们常能看到很多人瞬间开悟的记载。比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就顿然开悟了。甚至有些大德连这个过程都不需要,上师对他微笑一下就开悟了,或者击打他的头一下就开悟了。这都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些大德们的福德资粮已经具足了。就像长跑运动员已经跑到了终点线之前,只需一个箭步就冲了过去。而对于一个好高骛远的修行者来说,即使把《金刚经》念上一万遍可能也开悟不了,即使上师把他的头打破了也开悟不了,就是因为缺乏福德资粮。

所以,明白了“诸法摄一要”以后,我们要兢兢业业地积累福德资粮,这是破除我执最快速的方法。这样,每走一步,我们距离终点线就更近了一步。

5. 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修行

最后,供养给大家冈波巴大师在《胜道宝鬘论》中的四个比喻,作为对“诸法摄一要”的小结。

(1).不能对治四根本烦恼和我执的法,就像把斧头和树干捆在一起,毫无意义。四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邪见。我执就是指人我执和法我执。斧头的作用是砍树,如果把斧头和树干捆在一起,那要斧头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去对治我执,修行佛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2).不能对治烦恼的口诀,就像病人拿着药囊而不服用,毫无意义。

金刚乘的修行口诀是用来对治烦恼和我执的,如果得到口诀,却不去对治我执,就像一个病人不停地喊:“哎呀我难受啊,不舒服啊,医生救救我吧……”医生赶紧给他开了良药,他却把良药放入口袋而不服用,这有意义吗?

(3).见闻虽广,身心却流入凡俗,就像医生自染恶症,毫无意义。

有些佛弟子学佛多年,满腹经纶,见闻广博,但做人的素质却没有提高,脾气越来越坏,私心越来越重,我执越来越强,这就是“流入凡俗”的意思。这就像一位医学知识渊博的医生,却没有任何临床经验,连自己感染了疾病也束手无策,他的医学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4).口诀丰富,却没有实修体验,就像富翁弄丢了仓库的钥匙,毫无意义。

如果佛弟子学了很多殊胜口诀,接了很多高深大法,却没有用来对治我执,毫无破除我执的实修体验,这样修行只会在轮回里越陷越深。就像一位富翁虽然拥有无数奇珍异宝,却弄丢了宝库的钥匙,宝库里的珍宝再多,富翁也无法享用,只能过挨冻受饿、穷困潦倒的日子。

总之,修行就是修心。什么是衡量修心进步的标准?《修心七要》为我们指出:第一个标准就是“诸法摄一要”——破除我执。

如果通过修行,私心降低了,脾气变好了,心地善良了,智慧也提高了,那说明我们的我执一定减低了,修行有所进步了。如果念了很多经,持了各种咒,苦修很多年,跟家人越来越不融洽,跟金刚师兄越来越不和睦,听到别人的一句批评立刻心生不悦,马上加以反驳,甚至还会发脾气骂人,这样的修行就有点中毒了。中毒是很难治疗的,医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患者说:“I’msorry.”如果上师大德们也对我们说:“I’msorry.”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已经中毒很深了,务必要深自警醒。治病要对症下药,修行要对治我执。

衡量修心进步的标准就好比一个跷跷板,一头是我执,一头是修行,如果我们发现我执越来越强壮、越来越肥胖,沉甸甸地压了下来,那说明修行一定出了问题。这时要赶紧用功,努力吸收福德和智慧资粮,让修行强壮起来,让我执消瘦下去,让它越来越虚弱,越来越轻飘,最后骨化形销、灰飞烟灭,消散在虚空中。这时,我们的修行就大功告成了。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4
文章点评
2022-02-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舍命护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舍命护二事世间人为了名和利这两件事,往往会舍弃生命,因为世间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无常且非常靠不住的。第二,为了追求名.. <详情>
2022-02-17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忏悔罪业我们遭遇到的疾病、贫穷、危难等种种恶缘,都是源于过去世的罪业——由于曾经伤害过很多生命,所以造成如今重病在身;由于过去..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论典中关于“转欲自稳重”的内容《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若不细查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如果没有观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这不仅是今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为乐莫求苦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第六要小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六要小结如果此生没有能够发起菩提心会怎么样?《修心七要》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发起菩提心。那么,一个修菩提心的人会得到什么?生活条件会大.. <详情>
2022-01-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初后行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初后行二事通过学习《修心七要》,我们的自私越来越减少,利他之心越来越增长,以此为基础,逐渐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修心七要》的最终目.. <详情>
2022-01-12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遇违缘修一(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五.修行要循序渐进我们一定不能在遇到违缘时这样想:我在没有学佛修行前,身体好,财产丰富,亲人朋友很多,现在我学佛了,变得这么瘦弱,财..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