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诸法摄一要(一)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五要修心进步的标准

第五要根本颂

诸法摄一要,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能散即圆满。

一、诸法摄一要

1. “诸法摄一要”的含义

此处的“诸法”和四法印中“诸法无我”中的“诸法”并非一个概念,后者泛指宇宙万物和一切有情,而此处的“诸法”则指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具体来说就是“降伏贪惑对治法,宣说经藏二万一;降伏嗔惑对治法,宣说律藏二万一;降伏痴惑对治法,宣说论藏二万一;降伏共惑对治法,宣说共藏二万一”。其中的经、律、论三藏侧重于显教,共藏侧重于金刚乘。无论经藏、律藏、论藏还是共藏,无论显教还是密教,无论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八万四千法门的终极目标都集中于一个要点——破除我执,这称为“诸法摄一要”。

诸法为什么都要摄于“破除我执”这一要?

《遥呼上师祈请文》一针见血地指明:“固有祸根我执魔住心,一切心念烦恼增长因,一切行为皆具不善果,于解脱道丝毫不趋近。”大意是说:不管我们的生活多么顺心如意,家庭多么和谐美满,事业多么辉煌成功,这一切幸福快乐都是假象,因为有个恶魔一直深深隐藏在我们心中,操纵我们、奴役我们、毁灭我们,但我们却浑然不知,这个恶魔就是我执。这个心魔比亿万个外在的恶魔更具毁灭力,是一切灾祸的根源。外在的恶魔再凶狠,也不过是掠夺我们的财产、残害我们的亲人、折磨我们的身体,最多毁灭我们这一世的生命。但我执这个恶魔,却在无穷无尽的生生世世里彻底毁灭我们,让我们的一切所思所想都是烦恼,所有言行举止全成恶业,让我们沉溺于轮回的苦海不能自拔,永远无法趋向于解脱和涅槃。有这样一个恶魔朝夕相伴,我们能够安于现状吗?能够让它继续居住在内心吗?

大悲大智的佛陀洞察了这个真相,为了救度我们,于是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我们破除我执。这也是衡量修心是否进步的第一标准。

如果我执没有被减轻和破坏,修学的法教再多,付出的努力再大,修行的时间再长,对于解脱轮回、成就佛果也毫无益处!佛陀在《月灯三昧经》中说:“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意思是说,假如我们身染恶疾,去了很多高级医院,见了无数著名医师,买了堆积如山的昂贵药物,却没有对治自己的病根,这一切付出意义何在呢?

对于佛弟子来说,建立“诸法摄一要”的见地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法越多、修行越久,我执越增强了,修行和我执像一对牛角一样各自生长、互不相干,就是在自我欺骗。那还不如收起法本、放下佛珠,出去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更真实一些。

对于现代佛弟子来说,修行要想取得进步,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的方面看,现代学佛人很有福报,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法器,如计数器、念佛机、铃杵、转经筒、凤眼念珠等。古代人难以读到的经书,现在从网络上可以轻易查阅,甚至很多“未经灌顶不许翻阅”的金刚乘密续也都能查到。

从不利的方面看,在现代社会修行,干扰、障碍和诱惑都大幅增加了。一位噶举大德曾说:“以前暇满人身的‘暇’是指八无暇,现在有了手机和电脑,已经变成九无暇了。”事实的确如此,当今社会的环境更容易导致修行人散乱和放逸。因此有些大德强调:“必须要做一个现代的修行人。”意思是说,现代修行人必须要把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坚强的忍耐力、宽广的胸怀、深切的悲心,才能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甚至误入歧途。我们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佛弟子,要扬长避短,善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尤其要握佛法的要点——破除我执。

没有破坏和断除我执的修行都是不如法的。就像在战场上,敌人从东方发动进攻,我方士兵却把枪口瞄向西方,结果会怎样?士兵不是被俘就是被杀。很多佛弟子都会落入这个误区,学佛以后,甚至比不学佛的人烦恼更多、我执更强。冈波巴大师说:“法不如法,反而会成为堕入恶道的因。”如果因为烦恼和恶业堕入地狱,这是正常的;如果因为佛法而堕入地狱,那就太不正常了,太令人痛心了。

因此,学到任何佛法,哪怕一句一偈,马上就要用来对治我执。比如说,今天听到了“杀生是恶业”的法教,发现自己以前关于杀生的观念是错误的,当下就要改变自己,从此不再杀生。如果听到了“杀生是恶业”的法教,依旧我行我素找各种借口继续杀生,这样不仅恶业更重,还培养了我执。知法犯法只能罪加一等。

如果我们学佛以后判若两人,变得随和、平易、乐于助人,别人都愿意亲近我们,有了烦心事都愿意跟我们说一说,哪怕我们没有给予什么具体的帮助,别人也会感到宽慰。这就是我执减轻的征兆。

如果我们学佛越久,性情变得越古怪,别人觉得我们的精神可能出问题了,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了。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误入歧途了,没有把“诸法”摄于“一要”,不知摄到哪里去了。

毫无疑问,每个佛弟子都希望修行有成,都希望解脱成佛。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克服修行道路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更要辨清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修心七要》为我们一语道破——“诸法摄一要”。

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感叹:“今生能遇到《修心七要》这样殊胜的法教,真是太幸运了!能成为噶举传承的追随者,真是太自豪了!”传承如此清净,加持力如此强大,窍诀如此殊胜,法教如此适合当今的时代,仿佛字字句句都是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这是多么幸运啊。这一定是我们过去世多生累劫行善积德的福报。所以要分外珍惜、牢记于心、依教奉行。

无始以来,我们从未战胜过我执,终于在这一生有了获胜的希望。以前我们甚至根本没有与我执作过战,一直在跟众生作战,跟冤亲债主作战……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难以计数的忧愁、眼泪和煎熬。如果还不把握今生,破除我执,我们还想等到哪一生呢?

请不要辜负《修心七要》,更不要辜负我们自己。

2. 人我执和法我执

我执分为两种:人我执和法我执。

小乘佛法注重对治人我执;大乘和金刚乘佛法不仅要破除人我执,还必须断除法我执。没有破除人我执则不能解脱;没有破除法我执则不能成佛。解脱和人我执不能共存,就像一根烧红的铁棒,如果用手紧紧握住,必然会被烫伤;如果想解脱被烫伤的钻心之痛,必须要松开握紧的手,扔掉这根铁棒。

人我执是无数劫来养成的习气,已经成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无须他人教导,不用刻意学习,一切生命自然就具有人我执。比如,一头刚刚出生的小牦牛,眼睛还没睁开,双腿还不能站立,就张开嘴巴找奶喝,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牦牛饥饿难耐、渴望活下去、惧怕死亡,这看似简单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就是人我执的表现。再比如说,假如我们追赶一只小虫,小虫一定会逃跑,它为什么要跑?因为偷了我们的东西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这种自我保护的天性也属于人我执。

具体来说,什么是人我执?论典中说:“我执于非有我妄计有我,执此是实。”意思是说,“我”根本不存在,而我们误以为“我”真实存在,于是珍爱“我”、保护“我”,这就是人我执。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轮回之苦。

为什么说“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来做一点简单的分析:我们会认为一个陌生人是我吗?会认为一只飞过的麻雀是我吗?当然不会,我们只会把自己当作我——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我,把自己的思想当作我。实际上,身体和思想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结合的临时假象,我们却把这种假象错认为实有的“我”。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在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路边草丛里有一条花绳子。我们路过此地一眼望去,误认为那是一条蛇,于是惊恐万状地跑开。花绳子就像五蕴,蛇就像“我”。蛇存在吗?根本不存在;同样,“我”存在吗?也根本不存在。如果我们借助灯光,看清楚这是一条花绳子,明白根本没有蛇,惊恐就会随之消失。同样,如果我们借助佛法,看清了五蕴的和合,明白根本没有“我”,这时就破除了人我执,证悟了“人无我”,轮回就会随之消失。

一般来说,证悟“人无我”需要有个过程,分为见、修、行、果四个阶段——阐述“人无我”的法教属于见地,建立了正见之后,还必须要实修、实行,最后才能破除人我执,证得“人无我”之果。

什么是法我执?

《入中论》中说:“说依心心所立我,故非彼等即是我。彼等积聚亦非我,故彼非是我执境。”大意是说,凡是属于“我”的外在事物——“我”的身体、“我”的亲人、“我”的财产、“我”看到的大千世界等,对这些产生执着,叫作法我执。简单地说,人我执是对自己的执着,法我执是对外境的执着。

证入小乘的阿罗汉果位,就是破除了人我执。而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不仅要破除人我执,还必须断除法我执。

还有另外一种定义方法:破除了第七识末那识,也就破除了“人我执”。把第八识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才能破除“法我执”,证悟佛果。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5
文章点评
2022-02-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舍命护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舍命护二事世间人为了名和利这两件事,往往会舍弃生命,因为世间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无常且非常靠不住的。第二,为了追求名.. <详情>
2022-02-17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忏悔罪业我们遭遇到的疾病、贫穷、危难等种种恶缘,都是源于过去世的罪业——由于曾经伤害过很多生命,所以造成如今重病在身;由于过去..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论典中关于“转欲自稳重”的内容《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若不细查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如果没有观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这不仅是今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为乐莫求苦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第六要小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六要小结如果此生没有能够发起菩提心会怎么样?《修心七要》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发起菩提心。那么,一个修菩提心的人会得到什么?生活条件会大.. <详情>
2022-01-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初后行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初后行二事通过学习《修心七要》,我们的自私越来越减少,利他之心越来越增长,以此为基础,逐渐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修心七要》的最终目.. <详情>
2022-01-12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遇违缘修一(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五.修行要循序渐进我们一定不能在遇到违缘时这样想:我在没有学佛修行前,身体好,财产丰富,亲人朋友很多,现在我学佛了,变得这么瘦弱,财..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