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入门首页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

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想举出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satipa??hnasutta)里面的教导。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方法: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agato v rukkham?la- gato v sugragato v nis?dati palla?ka bhujitv uju kya pa?idhya parimukha sati upa??hapetv.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D?gha v assasanto `d?gha assasm?ti pajnti,

d?gha v passasanto `d?gha passasm?ti pajnti.

Rassa v assasanto `rassa assasm?ti pajnti,

rassa v passasanto `rassa passasm?ti pajnti.

`Sabbakyapa?isaved? assasissm?ti sikkhati,

`sabbakyapa?isaved? passasissm?ti sikkhati.

`Passambhaya kyasa?khra assasissm?ti sikkhati,

`passambhaya kyasa?khra passasissm?ti sikkhati.?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次第。在此,我想先依照缅甸传统的解经方式Nissaya,依句释的方式来简单地解释这一段经文,然后再进一步作详细讨论:

诸比库是指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出家、受了具足戒的比库。佛陀举出比库们为说法的主要对象,当然也包括所有的禅修者。

于此是指修习入出息念之人所依止的佛陀的教法。

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是指修习入出息念的适当场所。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专注呼吸,有利于培育内心的平静。在刚开始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先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初学者的心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更高。他应先找一个没有干扰、少噪音、少障碍的地方,去到那里之后,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能够双跏趺当然最好;如果不行,不要勉强,单盘也可以,再不行的话散盘也可以。

保持其身正直把身体坐正直。

置念于面前将正念现起于面前,将正念确立在自己的业处,即鼻头这一带区域的呼吸。

接着的?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这一段巴利经文非常重要。

So意思是他,即禅修者。

satova是sati + eva,sati = 念,eva = 只是。

assasati意思是入息、吸气。

他只是把正念安置在自己的入息上。

satova passasati, 是sati + eva + passasati。passasati意思是出息、呼气。

他只是把正念安置在自己的出息上。

这是修习入出息念的第一个阶段。

一般上来说,禅修者从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一直到证入禅那,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入出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长短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全息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微息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入出息的阶段,即: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第二个阶段是长短息的阶段,即: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第三个阶段是全息的阶段,即: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全身(sabbakya)的身(kya)是指呼吸身,也就是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

第四个阶段是微息的阶段,即: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是佛陀在《大念处经》等圣典中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次第。下面,我们将依据佛陀的这些教导,详细地讨论修习入出息念的具体方法。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