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东西,
看似信手拈来,
实际上都有灵魂上跪求的痕迹。
前几天,我们整个工程团队曾到王家大院参观,学习山西古建筑的空间感与艺术感。
当时的导游姐姐告诉我们,王家大院的扩建时间最多用了300年,一些工匠在此地工作的时间也将近几十年,从十几岁一直修建到几十岁。
这在古代相当于一个人的一生,这只是王家大院千万个砖瓦匠、木匠、泥土匠的其中一个小的缩影。
用一生来做一件事,用生命书写的作品必定会惊艳世人。
心里有了,手里眼里才会有。
在叶叶菩提前门店开始建造前,它的门窗、台阶、屋顶、小桥、飞檐、影壁、斗拱,乃至雕花、流水、角角落落,姑姑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大致雏形。
这次姑姑带着整个工程团队来到平遥古镇,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建筑中吸取灵感,学习古人的智慧,以心相通,以灵魂对话,感受晋地建筑的大气与婉转、开阔与细腻、古朴与精巧。
将这些改进运用到前门店中,创造出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传统古典建筑风格的素食店。
这不仅仅是一个用餐的场所,更是一个中国民俗博物馆,每一件门窗都是艺术品,令人欣赏惊叹。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的很多古建筑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但在山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就曾发现了于唐朝时建造的佛光寺,至今仍完好保存。
这次平遥之旅,我们整个工程团队避开了商业化严重的步行街,走到幽长的小巷,重点学习山西的民俗建筑。
很多古代的民间建筑由于没有修缮,有些破败,但从细节中可以窥见古人的民间审美与智慧。
为了节省青砖,高墙上采用镂空的砌砖方式,墙壁变得美观生动又节省了成本。
若是用不起青砖的人家则采用土砖垒墙,用黄土与小麦秸秆混合糊墙,这样的墙壁显得朴拙有韵味。
房顶的烟炉同样用青砖砌成,但远看仿佛一座小小的宝塔,错落分散到各家屋顶,精致又美好。
哪怕是一个下水道的盖子都是铜钱形状。
山西古建多采用青砖和木材,给人浑厚、古朴之感。
古人充分利用了建筑的空间感,前后,高低,错落有致,门上的飞檐、神兽高低相对,前后呼应,带来了变化美和层次感,弱化掉了青色高大墙壁带来的规矩与森严,让整栋建筑更加灵动。
古人讲究含蓄美,山西的古代宅院大多是前堂后寝,推开大门以影壁相对,影壁上大多用青砖雕刻福、兽、龙、凤等,兼具美学价值、实用价值,还有一定的美好寓意。
比如,我们此次去的王家大院,门对面的照壁中心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寓意着好运在后头。
山西建筑将木雕、石雕、砖雕运用到了极致,梁枋上雕刻的鱼鸟虫兽、花朵莲叶、人物典故,秋毫可见,栩栩如生。
山西建筑没有江南园林的写意与精巧,更多了一份大气和从容。
在九曲回肠的江南园林适合吟李煜、柳永的诗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严正、宏大的山西王家大院更宜诵读:“弟子规,圣道训”。
在游览王家大院时,我们惊叹于它的气势恢宏,它的纤细繁密,它的雍容气派。
从半山看去,一堵又一堵的围墙,其中围绕着的几百间房子魏然挺立在其中,气象森严,望而生畏。
但走进去则会发现其中的精巧玲珑,别出心裁。
私塾的进门口用青砖雕刻了节节高的竹子,书房外面放有捂耳朵的猴子,告诫子孙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还有一面墙上留有拳头大的小洞,对面墙上放了一面镜子,这样在洞里点一根蜡烛,发出的光芒由镜子反射,到了夜晚,一室的流光溢彩。
择一事,终一生。
是始终,也是钟情。
这是多少人用一生心血才创造的艺术。
很多看似轻描淡写,信手拈来的壁画都是工匠用灵魂雕刻而成。
他们将生命的力量分散到眼里,手上,将魂魄化成涌动的能量倾注到一砖一瓦,一门一窗。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时刻都在想着前门店,店里的走廊可不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墙壁是否可以更换成更朴拙的材料,小桥要设置成什么样的,斗拱怎样可以做的更漂亮。
当你特别想做成一件事时,满脑子都会想着它,也一定会被成全。
就像热恋时的情侣,世间的凡尘俗事令人厌烦,眼里心中只有爱人。
我们像对待情人一样对待一家店,将它当做艺术上的缪斯,一点点雕刻出它的全貌。
它的九曲回廊,它的飞檐翼角,它的雕梁画栋,它的前后虚实,它的回味无穷,哪怕是店内一隅都别致精巧。
我们将它当做美神,也当作爱神,用爱哺育和浇灌的建筑美好而令人感动。
我想这家前门店建成后必定会有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我们曾用整个灵魂爱着它,雕刻它。
当事了拂衣归去后,一部分精神遗落在店里,向世人展示着我们灵魂中的纤细、敏锐、精巧、热爱、专注。
当它出落的亭亭玉立,雍容大气的时候,我们就像古代的侠客,悄然归去,深藏功与名。
投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