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应作慈爱经》(南传五部小部小诵9,即《慈经》)开示慈心之前,先介绍了十五种品质:深明事义、诸根寂静的人,应做到: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软、不自大、知足、易护持、少事务、生活简朴、守护根门、智慧、谦虚、不执著亲友、不以恶小而为之、免遭智者谴责。佛陀指出,培育这十五种品质,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有利的。当具备这些素养时,我们的慈心是很容易生起的。反之,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没有做好,很可能生起各种烦恼、困惑,或禅修的障碍。
这种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 拥有一种健康的信仰、健康的信心。二。 身体的健康,能够把我们的身体打理好,其实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有的人不擅长照顾自己,身体垮了,说明他缺少智慧。三。 能如实地表露自己,既不狡诈,也不虚伪,就是正直。四。 拥有精进力,有一种勤奋的态度。五。 睿智,拥有智慧。
那么当一个人拥有这五种特质时,他就具备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能力的人在各个方面都能很自如;没有能力的人可能在很多方面会很难处理。不管是事业、人际关系,甚至于我们的修行,都需要有能力才能够打理好。
正直是指什么呢?就是不狡诈和不虚伪。正直主要指的是行为上和语言上的质直。
非常正直指的是心行、心灵层面的正直。真正地要达到正直,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地做到。但是随着我们修行程度的加深,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会发生变化,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真实。一个禅修真正有进步的人,他会变得比较真实,说话、做事没有那么多繁琐的东西,往往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些不如实的表达可能会带来痛苦、带来烦恼。有时要做到 如实,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牵涉到智慧的层面,也涉及到我们的戒行,还有定力等很多方面。
当了解到一个人的烦恼很多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理解,会悲悯他,愿意去帮助他,至少不会去攻击他。当理解到一个人拥有善法很多、经常涌起各种美德,我们就会对他升起一种见贤思齐、敬重的感觉。而且如此去思惟,我们对佛法的信心都会在增长。这时,我们自己也会更加愿意去修习佛法,在断恶修善、降服烦恼的方面也就会更愿意用功。当我们能做到这样质直的时侯,你会体验到你的内心非常安宁;当我们不太质直的时侯,我们的心就会动荡。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擅长学习、有柔软心,能够欢喜地遵从教导、积极地愿意去实践。难受教是指什么呢?就是比较顽固,说不进去、不听劝,不接受各种各样新的思想,这样就很难在佛法上得到进步。易受教的人都是拥有开放的心灵、心地柔软,而且能够吸收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智慧的精要。这是佛陀重视的第四个品质。
柔软是温和、温文尔雅。你要想在禅修上获得进展,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应该是一种柔软的感觉、温和有礼的感觉。那么在这样一种温和里面,是拥有力量的,能够让别人尊重我们的力量。有时太强势、太僵硬,反而会激起别人的抗拒心。在修行时,特别强调的就是柔软这个品质。我们禅修时,特别是观呼吸的时候,当你修到观呼吸微细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能不能证到禅定、能不能提升,实际上,柔软是非常的关键的。如果我们身心都是僵硬的,就非常难以达到那种极微细的呼吸,呼吸就会有某种的僵硬,定力就不能够培育出来。
就是不要骄傲自大、我慢或是不理会别人,要有一种像流水一样地放下身段、放下自我的一个过程。能够关注到别人的感受、能够照顾到别人的需要,这就是不自大。
比如,如果一个禅友很擅长照顾别人,能够观察到别人的需要,那大家会感觉到跟这个人相处很舒服,内心里很愉悦。如果一个人完全是自我中心,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我行我素,可能大家马上心就会紧绷,就会远离。所以这个不自大跟慈心的修习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放下这种自大的时候,这种慈心自然而然地会从我们的心里涌出来,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都是慈爱的。
就是指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像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个禅堂里,衣食无忧,也不寒冷,可以用一种放松的姿态来听课和修行,会感觉到一种满足。对于我们真正的修禅人来讲,我们会觉得在这样简单的生活里拥有一种非常深的意味,这就是知足。当我们满足于当下拥有的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喜悦、平静,非常容易生起慈心来。如果不满足,我们就会焦躁起来,到处寻找,慈心也找不到了。
易护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挑剔的意思。人与人相处需要互相的依靠、互相的信赖,当别人为我们服务的时候,不要太挑剔,这样的话,我们自己也比较容易开心。像饭菜的咸淡,咸一点也能接受,我就多喝一点汤、多一点米饭把它压下去;淡一点也接受,淡一点更养生,口感上虽然舌头没有那么满意,但是我们的肚子、我们的身体很满意,清淡的食物让我们身心都蛮舒服的,太咸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身体紧绷。那么在禅修中,我们就会容易护持。
指的是不要太忙碌、不要太操心。大家的分工都是明确的,每个人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恰如其分地把它做好。避免过多的谈话和交际,不要忙于琐事和俗务。有时候,禅友之间礼节也不要太多,不必随时问候。
这一条不用多说,我们这两天大家过着这种简单的生活,就在体会这种简朴。
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要去放纵、不要放逸,不过多地去追逐外境,而是向内看、朝内观。
智慧是不用多说的。因为佛法就是一个智慧的宗教,我们整个学佛的目的,追求的就是智慧。
谦虚就是没有那种粗鲁的、粗暴的感觉,而是应该用温和的、有礼节的姿态。慈爱会自然显现为温和、有礼,是不会在粗鲁的心中生起来的。
即使是道友之间,也不要感情太执著,保持适当的距离。
避免不必要的交往和执著,我们的心就不会受到打扰。所以佛教里的人际关系,是很舒服的一种人际关系,淡淡的,但又拥有慈心,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
不要因恶小而为之,哪怕极小的过失也要尽量地避免,能够非常谨慎地去处理我们的身心和行为。
那么,当拥有了这十五条美好的品德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慈心修起来很自然,很自然地就会从这种美好的心境中发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