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乘起信论述解

佛经首页

大乘起信论述解 绪言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本论依一心建立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真如,是指心性的不生不灭,离言绝相,显现如实空,却又能具足一切的恒沙无漏性功德,契证如实不空。心生灭,是指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为染净所依。不论植众德本,成就佛道;或生起一念无明,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都是源自阿赖耶识含藏的业种。因此,在修行的方法上,去染还净的过程,无非将阿赖耶识的生灭业种-我执习气,加以分分断除,使觉性的层次逐渐提升,直到圆满的究竟觉。

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本论为使一切众生常住如来种中,得发菩提大愿,于是融贯了诸经论的精髓,会归以众生心为法的奥旨,破种种邪网,出诸佛秘藏,增强众生修行的信心。如文中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毁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菩萨的悲心,殊堪仰止。

爰乃自题一偈,明讲述的愿心:

我今归依此论

终生竭力弘扬

务使大乘真义

重显迷幻娑婆

民国八十五年七月二十日法性宝林沙门净元于圆空寺痴心斋关房

第一章 作者、译者、论名

第一节作者-马鸣菩萨

马鸣菩萨为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人,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同时,约当佛灭后六百年左右。出生时,感动群马悲鸣不已,所以叫马鸣。

未出家前,听闻有一位富那奢尊者,道证深邃,识见高远,于是马鸣菩萨就去拜访他,说: 世间言论,我能毁坏,如雹摧草,屈则斩舌。

此时,富那奢尊者慢条斯理的回答:

诸佛法中,不出二谛,就世俗谛,假名为我,第一义谛,皆悉空寂。如是推求,我何可得?汝当思惟,定为谁胜?

马鸣菩萨听了,就开始思惟著:

世俗谛假,第一义空,如斯二谛,既无所得,如何可坏,我堕负矣!

后来,富那奢尊者度令出家,并告诸大众说:

摩诃摩耶经中,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度人无量,降伏一切邪 见外道。今正是其时也。

马鸣菩萨接法之后,建大法幢,摧伏异道。造有甘蔗论六百卷、释楞伽经、一心遍满论、融俗归真论、真如三昧论等百余部。因深感诸论文多义邈,浅识难窥,便又依据华严、胜鬘、光明、大集、楞伽、璎珞、般若、法华、涅槃等百本经,另造大乘起信论,令其义丰文约,解行双备,上中下根,并入法界。

第二节译者-真谛

本论有两种译本,第一种是由南北朝时代梁朝的真谛所译,称为梁译。另一种由实叉难陀所译,称为唐译。今采用真谛的梁译。

真谛,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于大同十二年(五四六)抵中国南海,隔两年,来到健康晋谒梁武帝。适逄侯景之乱,便潜行至南方富春,翻译十七地论。承圣元年(五五二),又回健康,在正观寺翻译金光明经。永定二年(五五八)起,在临川、晋安诸郡停留,从事译经。陈太建元年(五六九)去世,年七十一。

真谛一生所译经论甚多,共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现仅存三十部。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并称四大翻译家。主要译书有:十七地论、决定藏论、摄大乘论、中边分别论等,属于印度瑜伽行派的诸论书;另外,译有俱舍论偈、俱舍论释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的译出,最为真谛所弘通,成为摄论学派的基础。

第三节论名-大乘起信论

一、分释

一、大乘-梵语摩诃衍。大,不是与小相对称,是指依众生心所建立的法,不增不减、无欠无余,平等圆满的意思。本论将大乘的大,分为三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此纯自理上说,若自菩萨修学大乘法的历程,即事上说,则有七义:

(一)缘大-谓菩萨应以无量修多罗的广大法义为缘。

(二)行大-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妙行具足。

(三)智大-常以智慧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

(四)勤大-自久远大劫以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

(五)巧大-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死,垂形诸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

(六)畏大-智力内充,明了决定,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既决定无失,则无所畏惧。

(七)事大-为令一切众生决了其大事因缘,示现于世,演大妙法,入大涅槃。

乘,指车乘。为能将众生从烦恼生死的此岸,载至涅槃安桨的彼岸,所以叫乘。本论说: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大乘和小乘为世尊入灭后一段时期,由大乘佛教兴起所生的对立名词。一般而言,凡只顾自度,不欲度他的修行人,即被称为小乘;若能发菩提心,修六波罗密行,自利利他的,就称做大乘。实际上,大乘和小乘所见的理都是四谛-苦、集、灭、道,惟一差别的是大乘具波罗密行,小乘没有。这个波罗密行是由发菩提心而来的,释禅波罗密说:

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诸法实相,怜悯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的根本,依四谛而起:

(一)苦谛-小乘但审察世间真实不虚;大乘则已知世间苦,欲令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即未度者令度,又叫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集谛-小乘但审察一切苦皆由无明烦恼聚集,当下自能断除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见思烦恼;大乘除了断见思之外,为使众生皆能解脱烦恼的束縳,又起所谓的尘沙烦恼和根本烦恼,这些烦恼随著度众的逐渐成就,功德逐渐圆满,一直到成佛,才完全断尽。此即未解者令解,又叫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道谛─小乘的知见但知有三十七道品,不知有六波罗密、十波罗密;大乘则遍学一切微妙善法,凡能利益众生、拔众生苦、断众生烦恼的法门,都要摄受无疑,即未安者令安,又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灭谛-小乘的自证涅槃,为自己了生脱死。即所谓心解脱、慧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其证得的果位名阿罗汉,所了的生死是分段生死;大乘是以四无量心垂形六道,不离生死,不证涅槃,即生死,即涅槃,行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其证得的果位为圆满的佛果,所了的生死,从分段生死到变易生死,远离一切迷执,永断根本无明,所谓大乘菩萨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非小乘声闻能知。此即未证者令证,又名佛道无上誓愿成。

本论标举大乘法,是拣别非小乘法,如说: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当知大乘的法门不只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一切众生的。论主发菩提心,说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希望众生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

二、起信-谓于大乘法发起真正的净信。智论说: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 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

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

可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但信的层次,与悟境有密切关系:

(一)不信-完全不信佛法,甚乃破坏毁谤,这是一般邪见外道,或未得熏习佛法的凡夫。

(二)浅信-初入佛门,略闻佛法,知见未明,半信半疑。此指对于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因缘果报,及成佛度众等事,尚未了解,只是仰信佛德,仗佛佛力,谓之浅信。

浅信的信心不坚,如水面浮萍,随风东西;又如泡沬,转瞬即灭。浅信无基,不可凭借。若有隔阴之迷,即丧失一切道业,不复起信。

浅信常与我执相随,由是而生贪、嗔、痴、慢,虽名曰修行,不过是用佛法的名相,加在自己的知见上,与真实的佛法,完全不相应。如能断除我执,则入深信。

(三)深信-若人闻法功深,逐渐熏习,于佛法的知见,能解又能行,是知此人已得法益,思惟渐清,晰理渐明,即是深信。

深信虽得解行的一分,但未达澈悟,理明而事不明,时进时退,如遇恶业障道之时,即可能将一切修集的功德隐覆不显,或忽失。

(四)真信-悟由心生,非从解知而得,若人已见诸法如幻,视一切生灭因缘如掌中珍,证得真如法身,所谓见性成佛,即是真信。

此指真正的信,一定要觉悟真性的法身菩萨才有。

上述四种信,除不信外,浅信又可分为迷信和正信,如说佛菩萨可降灾降褔,天天都向佛菩萨祈求,即是迷信;相信佛菩萨确实有,其德行和智能值得敬仰,其以慈悲引导众生行善去恶,成就无上佛道,即是正信。依著正信修行,即名净信,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叫信成就发心。本论说:

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 苦故。

三心齐发,即成就了十信位,如一念心中具足十信功德,则是初发心住。

深信的修行,从初发心住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到十回向,以修六波罗密行,胜解真如法性,且所修的功德都能离相而不著为主要。本论说: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这种随顺法性的离相法门,成就以后,即是解行发心。

至于真信的成就,叫证发心。本论说: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证发心功德成满的妙用无穷,能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而其所得的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总括而论,大乘起信之理,即是遣除小乘、外道和凡夫的,本论说: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本论欲令众生起何种正信呢?

(一)信根本-即乐念真如为诸法万行的根本。

(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以发起自己的善根,愿求得与佛一样圆满的智慧。

(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精进,修行诸波罗密。

(四)信僧能正修行-对于自利利他的菩萨僧,要常乐亲近,求学

如实的大乘行。

为了成就此四种信心,应依施、戒、忍、进、止观五门而修行,从最初的净信佛法起修,然后生起信可、信求,得成证信,都是信此一心真如所生的三宝。所谓初心究竟二不别,即是起信的意思。

三、论-梵语阿毗达磨,意译对法。将经典所说的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称为论。作论的人,称为论师。会阅说:

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真可谓义丰文约,无法不收。

又论有广略之分,如大毗婆娑论、瑜伽师地论,为广论,所谓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本论乃因应某类根机陋劣的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于是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而造出这部略论。

贰、合释

所谓大乘法,即是指依众生心建立的法。因此,要修学大乘,必先信此众生心和佛心无别。修行但依此心而修,证果所证,也是证此心而已。演义说:

能于现前一念心性,即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大乘而起信。

从自心起信,还信自心,则法界圆融,何疑不破?何执不消耶?如是乃名真正大乘起信也。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