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第二课、印度部派佛教

入门首页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后来更因时空因缘改变,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对佛法义理也以不同角度诠释、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渐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发展。

根本分裂: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僧团对外的弘化日广,面对各民族、语言、风俗、文化的差异,佛弟子对佛法义理及戒律行持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僧团首度分裂成主张积极前进,以革新派比丘为主的「大众部」,和思想偏向传统保守,以长老比丘为首的「上座部」。

依据北传佛教说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于教理上的见解不同。《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认为僧团发展应以自由、进步为特色的大天比丘,以「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说的「大天五事」,表达对阿罗汉证果五项教义的新见解;持反对意见的上座部长老,为此与新进思想派比丘争论不已。在阿育王亲自协调的决议中,新进派比丘获胜,上座部长老比丘因此不得不离开鸡园寺,远赴西北迦湿弥罗国,僧团正式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另外,南传佛教则认为,部派分裂是由于佛陀入灭后的百年之间,东方毗舍离跋耆族的跋阇子比丘提倡「十事」新说,与西方主张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引发行持上的争议。耶舍比丘获得离婆多长老协助,邀请七百位圣贤比丘为律典作一结集,并在集会上一致决议「十事非法」;而主张此十事可行的比丘也同时举行结集,因此而造成分裂。

佛教史上将这次的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枝末分裂

上座部与大众部根本分裂后,教团流传渐广,但由于师承不一而对义理解释不同,加上各地多样性的风土人情,各教派出现了因地制宜的主张。在各自发展论学、思想下,派系愈分愈多,到了佛陀入灭百年后至四百年间,「上座部」与「大众部」又衍成二十部(或说十八部)的「枝末分裂」。

一、上座部分裂

《异部宗轮论》记载:上座部在佛陀入灭后约三百年至四百年初,发生七次分裂,分成十一部。

第一次分裂出现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说一切有部。这是上座部系最大的派别,所传的论藏典籍也最多,后来被视为上座部的代表。原来的根本上座部,因势力大减而隐退至喜马拉雅山中,称为「雪山部」。

第二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了「犊子部」;后来,因对「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偈的看法各有不同,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称为第三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化地部」。「化地部」主张「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并说「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此观念已具备大乘佛教思想。

第五次分裂则指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法藏部相当重视「咒藏」和「菩萨藏」,开启了后代大乘密教的先河。第六和第七次分裂时间大约在佛陀入灭后第三百年末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饮光部」和「经量部」。「经量部」的开祖鸠摩罗驮,因善用譬喻说法,而使「譬喻」成为此部派的最大特征,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

二、大众部的分裂

「大众部」又称「摩诃僧只部」,是大众部的根本部派,大天为其开祖,以「缘起观」为论点,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大众部」的分裂前后有四次,大约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至满二百年间,共衍出九部,是激发大乘佛教兴起的主流。

第一次分裂时,以「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的主张与大众部主旨不合,独立分出「一说部」;而「说出世部」则以「世间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另成一派;「鸡胤部」则认为阿毗达磨是佛陀的真实教法,经律为方便教法,并主张应舍方便,依正理精勤修行,才能疾断烦恼。

第二和第三次分裂,各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最后一次分裂则是在佛入灭后满二百年,大众部因重新论议「大天五事」,或有表示赞成,或有表示反对者,因而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从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出来的部派中,有的以教理特色命名,有的以地名为部派名,更有以创始者立名者。各部派虽各自建立思想体系,但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涅槃」等,仍持一致的看法。

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以「部派佛教」称之。在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潮流之下,部派佛教展现了佛教思想发展初期的黄金时代,有如百花齐放,缤纷而灿烂!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