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24:从供奉佛像说起

入门首页

24:从供奉佛像说起

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图。若无恭敬心,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的。佛像本身没有生命,仅是表法,是一种象征,只有我们的恭敬心、慈悲心及智慧心打开后,我们才同它相应。就象基督徒会躬身亲吻十字架,面对它做弥撒、忏悔一样,这一切都是为净化、洗涤自己的心灵,它们的本意并不是简单而枯燥的仪式。

有一些人信佛前家里供有什么财神一类的神像,信佛后为了供佛像就把这一类神像扔了,这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佛是究竟智慧与福德的最好象征,只向它表示恭敬和礼拜本身没错,但众生我们都应恭敬,既来之则安之,没有则罢了,既有了何苦又扔了呢?其实,许多受人间香火的鬼神都非常的了不起(有些还是佛菩萨化现),都是修行者,都是善法的持有者,否则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威德与福报,只不过修行不够究竟不太圆满,才去了阴间或天界。虽然它们仍在六道轮回中,但有的还会是佛教的护法。

再者,就算是邪师、恶鬼神恶魔、狐精蛇怪、精魅魍魉现前,我们也应作是念:愿他们早日回心向善,入正法修行佛弟子永远要记住,恭敬、善待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的佛性与佛并无差别,他们虽因业力轮转受报,报得不同于我们的生命形态,存在于许多与我们三维空间所不同维度的空间,可这一切又是归于实相的,同我们在根本上并无差别。魔障即菩提,一切在于转识成智。

我有幸认识一个已明心见性的大德,他曾走火入魔,感觉被什么附了体,并一直受到附体的空制,起先非常惊恐和绝望。后来突然想,释迦牟尼有一世修行曾舍身喂虎,我就算被附体,也不过是舍这么一个人形而已,既然众生平等,就算我把自己布施给它(附体)好了。这样一想,恐惧全消,附体也没了。由此可见,众生只要不执著、贪恋这五蕴、四大构成的假合的血肉之躯,任何心魔、外魔将拿我们没辙。正心则百邪不侵,我们没有薄弱之处,它们又从何处下手让我们损失什么呢?我们的自性无有生灭和增减,肉身形态上的升灭是暂时的,我们贪著肉身,怕失去人身不能修行,唯恐自己被单搁或失取修行的机会,如此,我们还在魔境中。佛弟子做人和修行应该有一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唯有这样,我们才会直取无上菩提。

人身为道器,一般情形下,任何形态和种类的有情众生,只有在报得人身后修行才能成功。因此人身难得,没有一定的善业功德是报不得这个血肉之躯的,我们应珍惜这个修行的载体或机会,但又不得为求自私自利而贪著它。当然,对于舍己为人、以身试法一说,尤其是初学者,道心功夫都不坚固,应该量力而行,多用心培植这种心肠才是最贴切的。不过,我们真的做到了无我舍我,则又包我们没事,因为舍我者方得真正的有我,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修行。

自他无二,原本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僧大德、大善知识能舍己为人的根本原由。只要善业道种在,何患报不得一个人身?有隔阴之迷又怕什么?种子破土我们不又醒了吗?修行到高处,无涅槃相才是彻底的不执著,也只有这种彻底性的修行才会究竟。因此,初学者应尽量培养这种情操和心量。

我们应该知道,许多众生附体于人身只是为了借人形修行,多可怜呀,生生世世它们还可能做过我们的亲人,由于没有入胎成人的机缘和善业,以附体这种方法往往又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应尽一切力量帮助它们才对。因此,佛弟子常以菩提心行善、念佛、读经,它们见闻后必播下道种,一念回心向善,攒够了一定的善业功德,就可以促成入人胎、报得人身的机缘。这样,它们修行才不走弯路。没准我们能有今日,也是依循这么一种途径和方式。我们不可因不同形态的众生而生差别心。生生世世的轮回,六道众生都可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就算是怨家宿主,我们该还的债就坦荡荡的还,一定恒顺任何众生,无愧于任何众生。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心灵永不会圣洁无染。只有处处结善缘,将一切延续着的恶的因缘终止在自己身上,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菩提心肠。我们若真敢这么做,我们的修行就有指望了。

最后,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妙泽不主张迷信一些形式,但佛教的某些仪式和修持方式背后,往往暗含着某些不便言明的修行义理和心要以及事相(佛门称之为密行),出于种种原由,有些是无法说,有些是不能说(尤其是容易引起旁观者或局外人误解、迷惑和执著的地方),我们不能依这些表面现象而说短论长。

五体投地叩拜佛像其实还是一种身密(密法中有身、口、意三密之说) 。大醒法师在他的著作《医缘说法》一书中说过,天上的电与地下的电,正负常常不一样,所以高楼屋顶上有避雷针,把上面的电导下来。电的产生,一定要形成一个循环才能导电,就象我们人体的电磁场,在印堂处的电磁场就与我们脚板脚背的电磁场就不一样。因此,五体投地时,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不是五体投地,那个磁场就不能形成一个圆圈,因此就没有电磁场的变化,就不能与大地、大自然的电磁场打成一片,无法接应天地的信息或气场,这当然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智慧的开发了。因此,初入门的佛弟子更应该以恭敬心面对佛教的一切,不要不明是非就谤毁佛门的某些仪轨和方式,应当明白在我们的修行深入之后,这些秘密和感应、感受将会越来越多。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