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

九华山佛学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

而是心态。

心的成熟不是遇到的事情多,

而是对待事情的态度。

人活在群体中,

看看别人的错,再想想自己的过,

看看他人的非,再谅谅他人的难。

人心越淡,伤害就越少,

人心越宽,快乐就越多。

人生,

不可能时时顺心,处处完美,

遭遇误解,言辞申辩是徒劳,

不如一笑而过,

让时间告诉答案。

遇到话不投机的人,多说是过,

沉默不语才是一种智慧。

人要心静,言多必失,

喋喋不休不如观心自省,

埋怨他人不如即听即忘。

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

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开。

你若平和,无人可恨,

你若不究,无人能扰。

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

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世间之事,一念而已。

心中若有,事事重,

心中若无,事事轻,

淡定之人,不负赘,

豁达之人,不受伤。

人心如叶片,

一生一落,一落一生,

每一个光阴流转的季节,

都有嫩芽悬于枝头。

人心是容器,

时常刷新,时常清空,

才会面朝阳光,轻装而行。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

乐观随缘一些,

就会轻松自在一些,

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

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

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

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

修炼自我,

借完善自己抵达幸福,

借宽容别人淡化痛苦。

想开了自然微笑,

看透了自然放下。

放下了贪念,看淡了得失,

才能品尝幸福。

7
文章点评
2025-01-25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 <详情>
2025-01-24
咒语的功德与加持不可思议
“MZ里面的咒多半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念密咒,常常把些鬼神都找来,我们中国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鬼神都招来了,你再没有本事把他送走,这以后就很麻烦,所以.. <详情>
2025-01-23
实修方向…见,修,行!
从佛法实修的角度来说,想得到成就都离不开(见,修,行)这三步。见,修,行,是重要的字词,我们必须要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究竟见地,目的与目标.. <详情>
2025-01-23
常用佛语的背后的含义!你了解吗?
文:智藏法师你的业障重啊!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 <详情>
2025-01-23
佛教如何看待“择吉日”?
缘 起“法师!在吗!”“帮算个吉日,在线等!急!”“???”许多人出门办事都讲究一个“良辰吉日”现在就为大家分享如何自行计算“吉日”佛教如何看待“择吉.. <详情>
2025-01-23
想得到25位大菩萨日夜保护?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弥陀化身的善导和尚在其《观念法门》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开示:“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 <详情>
2025-01-23
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是影响修行的大忌
“修福修慧”《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在说话时,也要向佛学习,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要说。因为佛法认为,.. <详情>
2025-01-23
有些供品能吃,但有一类千万不要吃!
梦参老和尚:上供,供神的东西不要拿来吃。供佛菩萨东西你可以吃,供神的水果等,你都不要吃。懂得这个道理吧?问:那不是浪费了吗?梦参老和尚:你供了,怎么还浪..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