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大部分,其中“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们制定的戒条,而“论”则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如果把它们都加起来,实在是浩大无比,个人终其一生恐也难窥全貌。
特别是“论”部,因为佛陀弟子众多,各人的学佛心得又大多不同,各自有各自的认知,这部分的内容就显得太多太多了。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分别,是因为佛陀当年所说乃是方便说,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更何况,以二千多年前人类的智识,佛陀不可能直接说。
比如,“十万亿佛土世界”是言指极多之数,非确指之数。
否则,当时的人们尚是无法理解恒星系、多维空间、时光弯曲、黑洞等等概念的,佛陀讲多了会引发惊恐。
故而,佛陀当年讲大乘法时,小乘众是要离开的,因为他们不能听,这是保护其慧根之方便法,以免惊恐之下的信心崩塌。
佛经中讲世间有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又称为四洲、四大洲、四天下,是中国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而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
另外,四大部洲同时也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位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咸海中,有四个大洲,称四大部洲、须弥四洲,其中的东胜神洲位于须弥山东方的咸海中,本洲的众生人身殊胜,因此以身胜为名。
怎么理解这四大部洲?不能仅从地球上去找,因为这与佛经所言差得太远。
从佛经中看,人类是位于南瞻部洲的某一小区域中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类居所,仅是南瞻部洲之一小部分。
要理解四大部洲概念,先要了解佛陀所说的宇宙观,弄清楚须弥山、诸天和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
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按照佛教的说法,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则覆一、二禅天,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又覆一个三禅天,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再覆一个四禅天,为一个“大千世界”。
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层递进关系,我们称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的结构是从小千,一千个小千是中千,一千个中千是大千,这个三千是讲它组成的结构,而不是这个大千世界是三千个。
《大智度论》中又说道:“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说的很明白了,“一日一月”的小世界,大概指的是太阳系,是大千世界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这也符合当今科学的认知,即太阳系是宇宙中最小的恒星系构成。
另外,佛教对小世界(太阳系)的解释也很清楚,说它们的形式都一样,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其下又是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了。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却很小,日月即在山腰之处,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之旁各有两个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一月、四大部洲、六欲之天、上覆至初禅三天,则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按照这样的分类,很明显小世界(一日一月)指的是太阳系,大千世界指银河系。
如此,也才能对得上佛陀所说有“十万亿佛土世界”的论述。
以最新的天文学知识来看,银河系虽已浩瀚如烟了,但人类已观测的现行宇宙之中,类似它这样的星系多到数不胜数,绝对要以千万亿来计数……
那么,须弥山显然位于太阳系中,而四大部洲亦只能处在太阳系的范围之内。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以当今科技手段探测太阳系,除了地球之外,并无发现山、海等形状物啊。
这种观点,还是以人为出发点来看待佛说。佛陀当年所说的须弥山、香水海等,不是地球上诸如昆仑山、太平洋等之类的东面,但他又只能以地球上人类所熟悉之性状物来进行类比,这还是方便说。
不然的话,佛陀是难以进行描述了,这是真谛的无奈,非透过文字、语言就能了悟的,但不借助人类的这些工具,又实在难以去说。
简单举个例子吧,人类认为宇宙间的所有生命形式,就一定得与自己一样,得有具像形体,还要有空气、水和食物才能生存。
其实,这是经验之下的妄见,宇宙间的生命形态可能非人类所可以想象,未必都要具备上述诸条件。
至于科技,只能解决人类社会的生活问题,对解构宇宙没有多大帮助。
就是对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连地面之下的广域空间,人类的了解都还仅仅是皮毛,最深的科拉钻探孔亦不过12262米,而地球的半径就达6400多公里。
而对太阳系,了解得就更少了,几十年前连柯依伯带、奥尔特云等也一无所知。
知道奥尔特云是什么吗?它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如同蛋壳状裹着太阳系。
对于它,人类目前还近乎一无所知,只能推测其半径最少为一光年。也就是说,从地球发射航天器往任何方向出发,飞出奥尔特云都要近2万年时间。
再提醒一句,目前人类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所有全景图像皆是靠想像P出来的,因为还没有一个人类飞行器可以飞出太阳系,更不用说银河系了,又怎么会有全景图呢??
而奥尔特云究竟是不是太阳系的真正边缘,也没有一个人类科学家敢于下断言。
毕竟,几十年前人类还把冥王星当成太阳系第九天行星,认为它所处的位置就是太阳系最边缘。
如今,才知道冥王星不过是柯依伯带中最大的矮行星而已,这里类似它的星体最少也有几十万个。
人类的眼识,乃是其身体之上的六根之一,在造化之初,就被超自然力量给设定而固化了,所能看到的物状,只能是超自然力量愿意让之看到的样子。
这已被量子力学理论所发现,人观察一个物体时,它所呈现出的状态,与人不观察它时并不相同。所以,“眼见为实”可能要改改了。
再说,地球之上的所有动物,其眼识所观看到的事物物状,亦非完全相同,如蛇类、老鹰等也与人类不同。
这也符合佛陀之论,在佛经之中,就从不认为宇宙万事必须有一个本质性的固定体存在,而是有各不相同之形态而共存着。
由于诸类众生的业感有异,故而它们所见到的外境也是千差万别的。
根据《俱舍论》的一个大疏讲义论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状不必就固定,因众生种种业力不同而可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和特征。
《俱舍论》中所描述的世界与《时轮金刚》里描写的世界情况就不甚相同,属于《俱舍论》根基的众生不一定就能看见《时轮金刚》所描述的世界。
同样,佛经里面提到的须弥山等绝大多数众生并不能看到,但高僧大德们如无垢光尊者就亲眼见到过。
反过来,佛陀所说的理谛,也正在被现代科技所逐步肯定。
人类之所以看不见太阳系中有须弥山、香水海这一类天体结构,是因为与地球处于同一空间不同纬度之故,正如二纬世界的蚂蚁无法看到三维世界的人一样。
坦白地讲,当人们在广场上游荡时,很可能广场这个空间里还有其他诸多众生。只是,它们处在另一个维度内,无法被人以肉眼所见到。
二十世纪以前的物理学,描述世界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完全独立,既所谓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进入二十世纪后,狭义相对论把空间和时间统一起来,称为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再也不是独立的事物,而是在某些情况下,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可以被压缩或者拉长,甚至能够相互转化。
这已是一种巨大进步了,但按照最新的超弦理论,则提出宇宙是由十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所组成的,在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中,有七个维度的空间蜷缩在普朗克尺度,只有三个维度的空间被展开。
可惜的是,人类对三维以上的纬度空间还一无所知。迄今为止,关于高维空间的相关理论,还有膜理论、平行宇宙理论等等,还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存在。
最后,我要再补充几句,无论是万有引力、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超弦理论等等,都只能说明宇宙的某一些现象,但都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大约是,人类为弥补前一种理论的不足,再创造出另一种新的理论,而新理论有了后,更新的问题又出来了。
无数的后人,想要完美地综合这些理论,最后却发现被搞得越来越迷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