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贤无全德,正人无万能。
出自《镡津文集》卷六。这句话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义,皆言人在道德修养、才干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二、守志不移动,犹众川归海。
出自《佛本行为》卷一。犹,就像。这句话以百川归海永不回头为喻,意在强调人须守志不移的宗旨,也便是要求达到孟子所说的品格境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思惟筹量论其实,明晰其理而后行。
出自《杂宝藏经》卷三。思惟、筹量,皆是“思考”之义。这句话言思考问题要追究其实质,想清楚其间的道理后再去举动。意谓干事不要草率莽撞,要三思而后行。
四、虽处秽恶,无所污染,犹如明珠在沙碛中,犹如莲花在浊水中。
出自《元阳妙经》卷五。秽恶,污秽肮脏的环境。犹如,好像。沙碛,沙漠。虽然处于污秽肮脏的环境之中,可是不为污浊的环境所污染,就像明珠出于沙漠,就像莲花出于污水。这句话以明珠在沙漠中、莲花在污水中的形象为喻,说明正人修身的关键在于洁身自好、不与流俗同流合污的道理。
五、贪欲生忧,贪欲生畏。
出自《法句经》。这句话言贪欲是使人心生忧畏之心的本源,与“无欲则刚”正好相互发明。因为人有贪欲,便会做出犯规负心之事;有了犯规之举与负心之感,就会对他人有所害怕,做人就挺不起腰杆。反之,没有贪欲,就不会做出什么负心之事,也不会有什么可以成为他人要挟的把柄,天然心无所惧,可以刚直得起来。
六、万物有性格,古今有死生。
出自《镡津文集》。这句话言人有死生与万物有生灭一样,都是天然规律。认识到这一点,对存亡问题天然可以比较坦然地面临。
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土。
出自宗宝本《坛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不是台,原本便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土。
八、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出自宋·普济编《五灯会元》卷四。这句话言人不做负心缺德之事,就不会面露惭愧之色。这句话与俗语“为人不做负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同义,意在劝人干事做人要问心无愧。
九、无欲无所畏,淡泊无忧患。
出自《法句经》卷三十。没有贪欲之心,天然对人无所求;对人无所求,天然无所惧。有淡泊之心,天然有与世无争的雅量;既然与世无争,人也不与之争,天然没了忧患。这句话为佛家劝人戒欲刚直、淡泊自乐的话,虽显消沉,但不乏智慧。
十、无诸悭吝,亦无所畏。
出自《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七。对金钱没有什么愿望,也就无所害怕。这与我们所常说的“无欲则刚”是同义语,皆是教导人们不要为金钱所累,刚直为人。
1.人生的境地,说到底,是心灵的境地。若心乱神迷,无论我们走多远,皆难以捕捉人生的本象,难以领略有韵致的景色。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道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缓,是诱惑时的淡泊,是困苦中的沉着,是浅笑面临这个混浊的国际,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个绵长的进程。
2.气愤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气愤,聪明的人懂得去争夺。人生中,处处皆有“气”,事事都有“气”。没有“气”的人生,那不是日子,是梦想中的“乌托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学着莫气愤,便是人生的另一个境地。气愤,伤身又悲伤,伤人又伤己。学着不气愤、少气愤,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智慧。
3.再穷,不要欠钱玩消失;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再忙,不要不回人电话。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干事,永久不要丢掉他人对你的信任。他人信任你,是你在他人心目中存在价值。人生路很长,自己别把路走窄了。把人做好了,什么都会有!多一点真挚,少一点套路,永久不要透支身边的人对你的信任!
4.别把命运寄托在痴妄上,天上落下的,除了雨滴,还有板砖,不要被敲打得痛彻心扉时,才知道慨叹人生的真实;别随心所欲地走在路上,在没有回程的旅途中,除了景色,还有圈套,不要被伤害得身心俱疲时,才懂得认真地面临日子。要知道,路有时不在脚下,而在我们的心里,想好了再走,方可少些愧悔。
5.走过生命的逆旅,人世沧桑,谁都会徘徊,会忧伤,会有苦雨寒箫的幽怨,也会有月落乌啼的悲凉。但,有限的生命不允许我们浪费那份属于人生的苦辣酸甜。阅历了风寒阴霾的苦砺,才会破茧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日子其实也很简单,喜爱的就争夺,得到的就爱惜,失去了就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