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举世各国,自杀人数都有节节攀升的趋势。请问大师,自杀也是杀生吗?从佛教的因果定律来说,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呢?
自杀也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从佛教的因缘法来看,每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既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生命,包括自杀。
自杀是对生命无知的表现,人之所以会自杀,推敲自杀者的动机,有时是心理问题,想不开;有的是情场失意,失去人生动力;有的是经济困难,失业无助;有的人是身体不好,久病缠身;也有一些人是无法达成所求,以死抗争。
其实,一个人既有勇气自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再说,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留下问题增添别人的负担,造成别人的困难,加深别人的痛苦,所以自杀也是杀生,不但有罪,而且比杀人更严重,更要加重其罪业。
世间之罪,无过杀生;反之,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慈心不杀。佛陀曾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另外,《分别善恶所起经》说,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可得五福:「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甚至在《贤愚经》卷五的〈重姓品〉裡记载,一位重姓比丘过去世持不杀生戒,感得虽遭堕水鱼吞诸难却能不死的果报。
世间最宝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劣者,就是残杀生灵。所谓:「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宝箧经》)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慈悲。慈悲不杀才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杀害生灵而祈求长命百岁,犹如把油倒到水中,却要油沉下去,如此不合因果之道,自然无法如愿。
佛教讲「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也不能只是当成一门理论学问来研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係。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错解因果,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延年高寿,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然有果,它的准确性即使现代的电脑科技也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遗教品》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迴;一个人的幸与不幸、贫富贵贱,乃至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其来有自,各有其因果关係,并非凭空而来。「因果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因此世人欲求长寿富贵、子孙满堂、家庭和谐、平安吉祥、智慧庄严等福报,唯有持戒行善、慈心不杀;而且不但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莫为了祝寿、喜庆、亲友聚会而杀生,如此不但不能长寿,反而减损寿命。如果人人都能正确认识因果,必能惜生爱命,继而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