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错,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正心修德: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时的人们对于荤、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终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们还不禁要问:你是不是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