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观修引导之
“安住”于般若本性中!当我们后天的生命完全合进去时,就超越了生死
“无苦集灭道”,佛陀一开始讲人有“生老病死”,“苦”是迷惑造业感召的,有灭苦之法,有道可修;“无苦集灭道”,是从佛性的角度、觉悟的角度来讲,哪里有“苦集灭道”?
——我们现在喜欢“乐”、不喜欢“苦”,觉悟的时候,你会觉得“乐很享受”,“苦也很享受、很亲切”,在“何时”能用到功夫?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不要排斥它,完全接受它,乃至可以赞美它:哎哟,还有这个感觉呢!——很奇妙哦!它本是来侵损你的,现在变成朋友了,再找“痛”“了不可得”。
——般若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没有对立。这就是佛性所展现的大平等、大清净。
“无智亦无得”,乃至你的佛性,是你动脑筋想出来的吗?是由机巧里产生、造作出来的吗?不是!祂一直就在,无论你是否觉悟,祂一直在的。
——不需要所谓的“智慧”,所以“般若”不翻译成“智慧”。智慧是由经验积累而来,一个人经验越丰富见识越广,有可能懂得越多,但佛性不需要。你得到佛性了吗?是不是“得到的”?不是。
——“你有没有得到一个皮夹子?”“我皮夹子在口袋里。”如果掉了,你说:哦,我把它捡起来。你有没有“得”,没有“得”,因为从来没有失去过,所以“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现在你的心是不是很平静?这时候不需要有为造作,本来就灵灵明明,无法去消灭。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哦,这是我的仇人,我要把他杀掉、灭掉。”请问:你能消灭他的肉身,你能消灭他的佛性吗?可在他的八识田里,这个根一旦种下去了,你今天消灭他,他明天就消灭你;八识田里一旦种下“冤”,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是很痛苦的!有句话叫“冤家宜解不宜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安住于如来体性、智慧的本体中时,“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你若领悟到这个,走黑夜你还会怕吗?有了这个境界,“远离颠倒梦想,”安住于“般若智慧”中,这时你会放光,觉得非常平静。
“远离颠倒梦想”,我们平时“色受想行识”,就忘掉了“般若空性”。如果回光返照,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就不会有颠倒梦想,就能够“究竟涅槃”。
——什么叫“究竟涅槃”?我们后天的生命,回归到佛性中去,佛性本来就是大涅槃、大清净,当你完全合进去时,就是“究竟涅槃”,超越了“生老病死”之相,安住于般若本性中。
现在虽讲“超越生老病死”,但我们还在老、病,只要你不跟“老”、“病”对立,你完全“安住”,不随业逐流,“安住”于清净的如来本性、“般若空性”中,这就是诸佛的“心”,也是我们本有的“心”,这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的“精华”。
今天是教大家怎样去受用《心经》,“读到”一句,“安住”一句,要这样子去“修”。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