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修行次第与弥勒法门

其它经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修行次第与弥勒法门

黄连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台湾现代佛教学会秘书长

一、前言

太虚大师曾于1932年12月在闽南佛学院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于此经推崇备至。并举出题旨明晰、译史明确、法义丰富与时机合宜等四项特质。其中,在法义丰富条下,列出了法备五乘,义周十宗的义涵,彰显此经的殊胜价值。因此,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即在分析此经的叙述结构,论证此经开显的修行次第,进一步揭示此经的奥妙与丰富的涵蕴内容。

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

在近代佛教史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受到重视及弘扬,关键即在太虚大师的讲释及演传,在印顺法师编撰的《太虚大师的年谱》,记录了1932年(民国21年)12月讲于闽南佛学院的历史:二十三日,太虚大师于闽院,开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胜济、窥谛、东初、灯霞、雪生等合记,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文)。大师誉此经为法备五乘,义周十宗,颇为推重。

为何此经愈来愈受到近代佛教的重视呢?主要是此经的题旨明确与法备五乘,义周十宗的法义丰富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契机于太虚大师所谓之时机合宜。在题目方面,即是此经的宗旨所在,从十二分教之一的本生为基础,以诸法皆从心地所生的心地观为喻说,显示能生世出世法之能依与一切法皆可依止之所依二义。

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叙述结构与修行次第

此经的叙述结构,可以略分为两种切入的角度:一是经文推演的叙述结构,二是佛法分析的叙述结构。前者,是属于经纲的经文纲领;后者,是属于内容的应机渐说。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绍,是有利于解析的明白,以下即从此开始分析此经的结构。

太虚大师对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叙述结构的介绍,是以传统的科文为基础,以略彰分齐为方法,将此经的纲领清晰的提出来,颇资现代学人休学参考之帮助。

此经的修行次第,亦有两种切入的角度:一是从报恩到成佛的道次第,二是从共法到不共的道次第。前者是从凡夫到成佛间的事相修习,着重于离欲解脱的修证次第;后者是从五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的理论阐释,着重于义理建构的论证模式。两者理事合一,相辅相成,而成完密的道次笫。首先从报恩到成佛的道次第角度观察,此经在修习佛法的道次第上,首重报恩,然后发诸善妙诸行,成就佛果。

前文讨论到修行心地观法的道次第,其中融合声闻解脱道与大乘菩萨道,展现在修证次第上,即是共法与不共法的区别。所谓共法,可能有两层意义;一是共世间乃至外道的修行方法,如报父母恩、报众生恩与报国王恩等;二是共佛教中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等五乘,或是共后三乘而成三乘共法,如报三宝恩等。换句话说,五乘共法以报恩行为基础,通贯大小乘佛法而为修道的起点,这一点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特色,必须加以特别注意。

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往生兜率天宫内院的弥勒法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有三段关于往生弥勒净土十分重要的叙述,其一: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未来世中一切众生,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受持读习解说书写广令流布,如是人等福智增长,诸天卫护,现身无疾,寿命延长;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十方净土随意往生,见佛闻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智慧。

此处释迦牟尼佛已经授记并且劝导众生,应该报答世出世恩,其中有四种恩应深思回报: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其中的国王恩,以现代意义而言,则为国家恩,由此转生诸功德,永不退转。

其次,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第二段纪录,载有: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四无垢性甚深法门,受持读习解说书写,如是人等所生之处遇善知识,修菩萨行永不退转,不为一切诸业烦恼之所扰乱,而于现世获大福智,住持三宝得自在力,绍继佛种使不断绝,命终必生知足天宫,奉觐弥勒证不退位,龙华初会得闻正法,授菩提记速成佛道。若欲愿生十方佛土,随其所愿而得往生。见佛闻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无垢性品〉中提到出家僧众的修行为:出家菩萨常于昼夜如是观察,勿贪世间受五欲乐,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燃,心常忏悔过去先罪,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头陀。不贪世间五欲之乐,精勤修习,心常忏悔,如此安住四无垢性,修行十二头陀,便能入道。所谓的四无垢性。由此可见,从四无垢性到三十七道品的修持,即是弥勒法门修行的要点之一,值得注意。

五、结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一部殊胜的经典,诚为太虚大师所言,此经可为初学佛法的佛法概论,可为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础。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此经的成立之思想背景,可能是地处于南北传佛教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初期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否则不会形成如此复杂而又通融大小乘佛教的教义模式。换句话说,此经的优点是博采众说,通贯五乘。因此,研究此经须更进一步的厘清其思想背景。

此外,若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纵使此经非佛亲口所说,还是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的心得有四项:

第一,本经的叙述结构十分完整,首尾相承,经分八卷十二品,从教起因缘、请法到释疑、重颂、结明,相当符合十二分教中的一此形式。

第二,本经法备五乘,义周十宗的丰富内容,可以成为很好的佛学概论的教材,同时普摄群机,适合在现代弘扬佛法之依据。其中又以三段喻示可以往生兜率天宫内院,那是由于发心修持报四恩行、四无垢行与入阿兰若行等,并以此为核心,统摄一切小乘与大乘法门的修持,亦可视为佛教诸经论中弥勒法门的补充,亦可与弥勒三经做一比较。

第三,本经修行的道次第,首重报恩,此乃五乘共法之基,亦是登圣之门。由此可见,佛法重视世间法的伦理与善行,并且积极的予以提升扩充为佛法的要领。

第四,本经融贯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与大乘菩萨道。不仅在修行事相上互参成就,也积极回小向大,提升至理念互通之心地观法上。换言之,本经的心地观法是全经的眼目,亦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然后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的开展,最后证成圆满的佛果。

文章点评
2022-12-25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修行次第与弥勒法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修行次第与弥勒法门黄连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台湾现代佛教学会秘书长一、前言太虚大师曾于1932年12月在闽南佛学院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于此经推崇备至。并举出题旨明晰、译史明确、法义丰富与时机合宜等四.. <详情>
2022-12-25
《百论》初探
《百论》初探方兴一、作者简介迦那提婆(Kanadeva)意译独目大。南天竺婆罗门种姓出身,博览群籍,辩才无碍。失去一目的原因,一说尝挖大自在天金像之眼,以验明神之无灵。後复自挖取一目,回施大自在天神y另说提婆乞食时,有一女人於提婆眼,生爱染.. <详情>
2022-12-25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慈光禅学学报第二期提要:《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经土典,若要探究中国念佛禅观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则对《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因此本文乃就《般舟三昧经》的传译及.. <详情>
2022-12-25
菩萨念佛三昧经教您如何思维修习入念佛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教您如何思维修习入念佛三昧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思维速证念佛三昧修习方法日出居士1、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足三法,即能入此念佛三昧。何等为三?一者、具足不贪善根,二者、具足不嗔善根,三者、具足不痴善根。而彼菩萨摩诃萨,以能住彼不.. <详情>
2022-12-25
略述《百论》要义
一、简释《百论》论题的含义所谓百论者,是因为此论有一百个偈颂而名为百论。所以是以偈而得名,也叫依法得名。这里要说明一点,偈颂相当于中国的诗歌,是一种文章体裁,也是佛教十二部经中的一部,即重颂。但对偈颂的形式有两种不同:一者是通颂,.. <详情>
2022-12-25
《百论》的空观立场及其对外道诸派的破斥
《百论》的空观立场及其对外道诸派的破斥前 言提婆的《百论》,破外人邪执,直显如来圣教正理,其无得正观之思想,广博圆融。论理正确,无此难显如来般若实相。众生为己之自性见所拘,罔视中道空义之理,至有偏执有无等错见,自必深入缘起中道正理.. <详情>
2022-12-24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时间:08年12月20日地点:贵阳明伟提出来把这个三卷的《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讲一讲),三字诀可能是我们的俗称,大家对这段文字一般在过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达到对行法有一个认知吧。因为任何一个法.. <详情>
2022-12-24
《金光明经》浅释
序 言诸位仁德:近年来,有诸长老大德通过多种途径,恭请净慧法师释解《金光明经》。为满愿故,根据吾师二零零五年五月对本经浅释的记录,整理为镇国护家法宝之《金光明经》,经吾师认证后,法供养诸位仁德。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涵谅!智慈礼拜佛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