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
乾封二年,有居士远赴广州听法,刚一入殿,便听到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居士一句“仁者心动”惊骇众僧,而惠能之名就此显扬。
后应韶州韦刺史之邀,惠能大师开坛讲法,而这次讲法的内容也成了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六祖坛经》。
值此惠能大师诞辰纪念日,让我们一同重温《坛经》中的谆谆良言。
《坛经》中的修行建议
““””
■时时勤拂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许多人因为“时时勤拂拭”一偈而看轻神秀禅师,但禅师的修行方法其实是大部分修行者的真实写照,也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谈何瞬时的顿悟。
圣严法师曾做过一个比喻:
“所谓顿悟,乃是最后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
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
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有很多种解法都能得出答案,只要能解决问题都是好方法。
就像法常禅师曾问马祖道一“如何是佛?”,听得“即心是佛”后法常开悟离去。
不久后马祖道一派人去勘验法常是否真的开悟,对法常说马祖道一的说法改了,不是“即心是佛”,而是“非心非佛”。
只听法常禅师道:“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修行的方法八万四千,这是针对众生不同根器所说的,因此不用纠结选择,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中道修行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烦恼生起是“邪”,烦恼去除是“正”,学佛便是要我们“去邪存正”,直至“正亦不存”。
因为“邪”与“正”是对立相生的两个概念,立正为的是去邪,当邪去了,就不应当执着正的存在。
正如《坛经 · 机缘品》中,有僧人以卧轮禅师的偈子参访六祖——“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里已经做到了“去邪存正”,但还有一个“正”的执着在,因此六祖大师也作了一首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日用中修行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句话是说修行不受限制,在一切可以“行住坐卧”的时间、空间里都可以修。
修行的方法即是“常见自己过”。我们很容易宽于律己、严以待人,修行要反过来,在日用之中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把它纠正。
■孝亲
恩则孝养父母
佛教把“报父母恩”放在所有恩德的首位,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说法的“佛陀”,也没有我们赖以听经闻法、精进修行的人身。
那要怎样报父母恩呢?一是物质方面要让父母衣食不乏;二是精神方面要令他们欢喜高兴,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在节假日给父母寄送礼物,还要时时联络、关心父母。
■坚持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要想钻木取火,一是需要正确的方法,一是需要坚持不懈。
如果我们只在佛菩萨圣诞、祖师大德诞辰或是初一十五香期才念佛、诵经,平时却疏忽功课,自然“点”不着火。
最后,恭录惠能大师最后的嘱咐已作共勉: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这句偈子的意思是通过言行行善时,心中不要执着,不要想着自己是在修善;平日里在不造恶的同时,也不要有不造恶的执着和见解,用平等、清静和慈悲之心面对一切。
更多“修行建议”推荐大家自行阅读《六祖坛经》,往期相关内容如下:
○图集丨惠能大师的开悟因缘 ○壁纸丨 在家修学十要点
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上海玉佛禅寺已完成相关人员和环境防控管理工作,已恢复开放。
入寺时请通过小程序“玉佛云”预约登记,出示随申码,并全程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有序参观礼佛。
感恩大众的支持和理解!
编辑 | 远山
设计 | 演威
图片 | 浩子、晓峰
责编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