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改变命运的唯一法宝——积善之家有余庆

戒色基地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的善行或恶行不仅仅对自己的人生命运有极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后代子孙。

如果一个人自己放纵做恶,那么子孙后代往往会遭殃。如果个人自己戒放纵并力行善事,那么子孙后代会平安、有福,而且人才辈出。子孙后代的学问事业,会受到父母辈及祖辈积德修福的影响。

若祖上是刻薄成家,子孙后代的学问事业即使是侥幸有成,终究也不会发达长远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发达,然而结果却是多数适得其反,原因是不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案例】窦燕山与五子登科

凡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书中这四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虽然寥寥四语,却道出了窦燕山积德改命运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确实不虚。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五代时期幽州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他从小丧父,母亲将他抚养长大,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子嗣。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有 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对他说:“你今生的命运不好,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

希望你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他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一年正月初一晚,禹钧游延庆寺礼佛,拾到遗银 200 两、金 30 两,等候多时不见失主。次日,拿着遗失的金银又去延庆寺归还失主。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两万银钱,因担心事发,写了一张债券将 12 岁的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债,从此远逃他乡。

禹钧见小女甚怜,收为养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窦燕山为了救苦济人,自己生活很俭朴丝毫不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

乡里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

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各地穷人,不可胜数。他先后资助棺椁埋葬者、资助陪嫁者各几十家,资助做买卖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他建立书院 40 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

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窦燕山行善积德多年而不懈怠。有天晚上,窦燕山又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因为你德很大,所以延寿 36 年,上天赐给你贵子,将来都很显达,能够光宗耀祖。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被称为“五子登科”。

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

从此以后,“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成才的殷殷期望。后来,窦燕山官至谏议大夫,享寿 82 岁。临终前预知时至,他沐浴,向亲友告别,谈笑而逝。

窦燕山通过努力行善,不仅改变自己无子短寿的命运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且使后代子孙昌盛显达。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宋朝的范仲淹曾将窦燕山的事迹记录下来,训示子孙。范仲淹为了使窦公的事迹流传天下,令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详细记录并嘱咐子孙广为传播,其拳拳爱人之心,跃然可见。

范仲淹自己也力行,倡办义学,购置义田,因而后代非常昌盛发达,以下是范仲淹积德的故事。

【案例】范仲淹后代长盛八百年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年轻的时候就存有救世济人之心。他一生为官廉政爱民,凡有益于社稷百姓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范仲淹志在利益天下大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

他曾经买了苏州的南园,做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认为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学,那么多数人都会兴发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

于是将房子捐出做为学堂,兴办教育。千年以来,这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真正做到了让百姓的子弟后代都能贤达显贵。

范公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购置义田,赡养了三百多贫寒人的生活。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极为节俭,所得的俸钱都做了布施救济之用。

到年老时,连丧葬费用都不够,因为他的钱财都布施给了穷人。上天的回报是深厚的,不但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个个道德崇高,而且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传了八百年了。

现在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十分兴旺,还时常出人才。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由于范仲淹德积累的深厚,范家的子孙后代长达八百年长盛不衰,早就超越了五代人了。

【案例】耶律楚材的仁心

耶律楚材,因为金庸先生将他写入武侠小说《神雕侠侣》而为众人所知。耶律楚材(耶律文正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是成吉思汗、窝阔台汗的重臣,为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宰相、政治家。耶律楚材自幼学习汉文化,深受儒家、释家文化影响,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利益天下生民为己任。

他身为宰相却布衣蔬食,生活非常简朴。他也是大佛学家,曾在万松行秀禅师门下参禅三年而证悟得道,利欲心极为淡泊。在蒙古军攻破燕京的时候,诸位将领都到府库里收取财宝,而他却只吩咐将库存的大黄数十担,送到他的营中。

不久就发生了瘟疫,他用大黄为军民治疗疫病,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军师,军事多数是由他来决策,他借此而救活了无数的人民。

他虽位极人臣却并不以做官为目的,时时处处以救国救民为急务。因为元太祖好杀,所以他劝谏元太祖不要嗜杀。

1232 年,蒙古军攻打汴梁,城破之后准备屠城,将城中一百多万军民全部杀掉。耶律楚材向太宗劝谏止杀,保全了城中一百四十七万人的性命。后来,蒙古军攻打南宋,也以此为例,不再屠城,无数生灵得以保全。

蒙古惯例,对拼死抵抗的城池,城破之时以屠城做为报复。耶律楚材力劝太宗改变这野蛮做法。

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因此中原千百万人的性命被保全了下来,没有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蒙古人初入中原,有一些大臣提出“han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把han人赶出居住地,把中原变为蒙古人的牧场)。

耶律楚材坚决反对,他推行了一系列保全中原汉文化的经济、文化的仁政,一场毁灭中原农业文明的浩劫被阻止了。由于耶律楚材的仁心,使中华汉文化与汉民族免受了灭顶之灾。

耶律楚材死后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汉族士大夫流泪凭吊他,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

朝廷将他的遗骸葬在瓮山,即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并为他建立祠堂以纪念他,并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耶律楚材心地仁厚、清正廉洁,积累了深厚的德,他的子孙数代做宰相的,有十三人之多。

【案例】袁了凡改造命运与《了凡四训》

明朝人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浙江嘉善人。年轻时他被算命先生算定科举仕途平平、短命、无子绝嗣。他的前半生还真的被算命先生算准了,连每次科举考试的名次都与算命结果一模一样。

公元 1569 年,他去栖霞山中拜访一代高僧云谷禅师,禅师给他指点迷津,告诉他改命之法。从此以后他听从禅师教导,改正自身过失并力行善事,十几年时间所行善事多达数千件。

由于德积累的深厚,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中进士、延寿 21 年、喜生贵子,完全突破了命运的束缚。由于他一生行善积德,德惠及了子孙。

他的儿子很贤能,也考上了进士,继续光耀家风。袁了凡晚年的时候,他把自己一生改过行善突破命运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了凡四训》。

这本书流传至今,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励志奇书”。晚清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书一训,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即是《了凡四训》。

清朝一代名臣曾国藩,读了《了凡四训》后改号涤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 人生智慧之书。《了凡四训》传到日本之后,对一百年来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汉学家安冈正笃对此书推崇备至,建议历任政府首相将其视为“治国宝典”。

此书不仅影响了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迄今为止仍然影响着日本政经界的高层人士。日本企业家、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开创者、“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也对《了凡四训》倍加赞誉。

3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