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诸瑜伽摄一(二)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诸瑜伽摄一”

有一部噶举教言曾经这样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希望所有给予我食物的众生都得到究竟安乐。任何一个辱骂我、让我痛苦、伤害我的人,哪怕是杀害我生命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得到究竟的菩提果位。

大乘佛教的伟大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必须要铭记于心。不仅是在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要“摄一”,即便遇到食物放多了盐、没有煮熟等情况,也不要马上心生不悦,愁眉苦脸,还是要祈愿烹饪食物的人能够获得究竟的果位,要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住利他之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麻烦都应该这样对待:夫妻吵架时,要保持利他;遇到堵车、被抢路的时候,也要保持利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佛堂里把利他之心观修得很好,但是一开车上路就犯“路怒症”,那就说明《修心七要》没有发挥作用。

噶举派经典《帕波切》里说:

当我们起床穿衣服时要观想:愿我穿上知耻之衣;

当我们系腰带时要观想:愿我系上三昧耶戒之带;

当我们开门时要观想:愿我开启甚深证悟之门;

当我们关门时要观想:愿我永远关闭下三道之门;

当我们走路时要观想:愿我踏上菩提之道;

当我们骑车或乘车时要观想:愿我乘于精进奔驰之车;

当我们坐船渡河或站在桥上时要观想:愿一切众生渡过轮回的苦海;

当我们爬楼梯、坐电梯或登高的时候要观想:愿我登上解脱菩提之道;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要观想:愿我达到究竟涅槃;

当我们遇到善知识或瑜伽士时要观想:愿我得到具德善知识的慈悲摄持;

当我们见到佛塔、佛像、三宝时要观想:愿我往生于清净刹土;

当我们睡觉时要观想:愿我安睡于法身境界之中。

以上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保持利他之心的具体方法。

顶果钦哲法王写过一篇《日常的愿望》,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内容如下: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究竟之境,在大乘中是指佛的果位,于净土宗而言是指往生净土,对于小乘则是达到涅槃或轮回的彼岸。

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轮回和证悟,最好的比喻就是睡眠和觉醒。睡眠完全是迷惑的状态,睡觉时的梦境明明不是实有的,但我们在睡眠当中也一样会受到影响,做了好梦会欢喜,做了噩梦会痛苦,如果梦见自己死了,不但在梦中伤心,醒后也会不高兴,梦中死去了,醒来还在哭。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佛身是指无数的报身、化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不要因为自己穿的是名牌,时尚且昂贵,别人没有,就生起傲慢,那就与利他之心截然相反了。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这些教言,每一句都没有离开“诸瑜伽摄一”。

总之,从早上一起床,就要像射箭一样,用尽全力,把菩提心之箭射出去,让它在高空飞翔,直奔成佛的目标。到了中午再射一箭,晚上睡觉时继续用力,在菩提心中安然入睡。要这样来训练自己。

三、世间“利他”和佛教“利他”的差别

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诸瑜伽摄一”。修行的方法和形式就是“诸瑜伽”,但必须始终建基于一点——利他之心。就像一串佛珠有很多颗珠子,但连接珠子的线却只有一根,这根线贯穿所有的珠子。同样,利他之心要贯穿于所有言行之中,要总摄缘起性空的一切修行。当大家拿起佛珠时,都要记住“诸瑜伽摄一”;在大家做任何事时,都不能离开利他之心。

佛法修行必须要与生活相结合,不能像一对牛角一样,各长各的。在生活中修持佛法,要以利他之心来摄持。你点香或不点香、供灯或不供灯、顶礼或不顶礼,在修持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佛法的核心不是点香、供灯或顶礼,也不是庄严的佛堂和法器,佛法真正的核心就是利他之心。

世上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心的叫法有很多种,世俗上叫爱心、助人为乐,佛教则称之为菩提心、慈悲心,也可以说成博大的爱心,其实就是利他之心。佛教的利他之心和世间的利他之心,名词虽然一样,但目的、范围、结果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二者目的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是存在企图的。比如我对你好,请你吃饭,跟你做朋友,这些行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但都离不开名和利。佛教的利他之心则完全是不图任何回报地付出,纯粹为他人着想,二者的目的不一样。

如果借用利他的行为来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名利,这根本不属于大乘佛教之行,根本不属于菩提心。所以,“利他”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动机要正确。世间有很多假慈善家,比如有些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医生对病人的付出,富人对乞丐的付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其实都有着自利的目的。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虽然放得很高,但线还是在自己手上。风筝就相当于世间的利他行为,手中的线就是求名利的心。这样的利他之心不是正确的发心,尽管表面上做事很得体,说话也很悦耳,但实际上与成佛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二者范围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主要体现在亲人、朋友的范围内,最多包括弱小的生命,比较有局限性。而大乘佛法的利他之心属于菩提心,其含摄的范围是一切如母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这就是大乘佛教利他的范围。

第三,二者结果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也许能解决温饱、治疗疾病、获得一生的幸福、或是拯救自己的性命,仅此而已,但无法达成解脱成佛的结果。

如果是发心正确,范围无限,结果无上,这样的利他之心就属于大乘菩提心的利他之心。这种利他之心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落实在生活中的,要“摄一”的。

无论你是什么宗教,什么教派,采用什么样的修行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利他之心。身、语、意的任何点滴修持,如果缺乏了利他之心,就像一个人失去生命一样。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命,不是手,不是脚,不是皮肤,也不是嘴唇、眉毛,这些全都健全当然好,没有也没太大关系,但是唯一不能没有命,有了生命才是一个活人。佛法的生命就是利他之心,没有利他之心,不可能有慈悲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佛教。

大乘的“大”字是什么意思呢?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大”有七个特色,比如说发心大、智慧大、境界大、愿力大等,七大具备才是大乘。大乘追求的不是个人解脱,而是令一切如母有情都解脱,也就是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可以浓缩为两点——发心大、得果大,换言之,就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发心不是只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不是仅帮助自己的国家,甚至也超越了仅帮助人类,而是普利一切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我们追求的不是人天果报,也不是超三界、出轮回的解脱、涅槃,而是追求至高无上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的法门。

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具备大乘佛法的修行。当然,大乘佛教的发心、愿力和至高无上的佛果,需要建立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之上。我们有时候在谈论追求佛果、利益众生时,却忘记了自己现实的状态。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先踏踏实实地做个好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利他,逐渐把菩萨的品质展现出来。

《修心七要》这样殊胜的教诲,能让我们明白以往的观念错在哪里,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依靠《修心七要》的戒律和学处来慢慢更正、改善和净化自己,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

能够听闻到这样殊胜的教法,就是成佛的开始。有了这个方法,我们迟早都会做得到。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利他之心,如果能在利他之心中持咒、磕头、修四加行,那就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3
文章点评
2022-02-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舍命护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舍命护二事世间人为了名和利这两件事,往往会舍弃生命,因为世间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无常且非常靠不住的。第二,为了追求名.. <详情>
2022-02-17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忏悔罪业我们遭遇到的疾病、贫穷、危难等种种恶缘,都是源于过去世的罪业——由于曾经伤害过很多生命,所以造成如今重病在身;由于过去..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论典中关于“转欲自稳重”的内容《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若不细查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如果没有观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这不仅是今生,..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为乐莫求苦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 <详情>
2022-02-16
《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第六要小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六要小结如果此生没有能够发起菩提心会怎么样?《修心七要》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发起菩提心。那么,一个修菩提心的人会得到什么?生活条件会大.. <详情>
2022-01-21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初后行二事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初后行二事通过学习《修心七要》,我们的自私越来越减少,利他之心越来越增长,以此为基础,逐渐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修心七要》的最终目.. <详情>
2022-01-12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遇违缘修一(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五.修行要循序渐进我们一定不能在遇到违缘时这样想:我在没有学佛修行前,身体好,财产丰富,亲人朋友很多,现在我学佛了,变得这么瘦弱,财..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