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诸瑜伽摄一
修持菩提心的法门在经、律、论中有很多,有的经典侧重阐述菩提心的因,有的阐述菩提心的分类,有的则阐述菩提心的功德,或菩提心的戒律、学处等等。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阅读所有经典。无数祖师大德为了我们这些后世众生,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学习佛陀的经论,勇猛精进地实修、实证菩提心,把自己修持的心得、感悟用最直接、最方便、最圆满的方式留给我们,《修心七要》就是其中的精华窍诀之一。也正因如此,各教派的无数大德都撰写了《修心七要》的释论。本书所讲,即是噶举派大成就者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著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
本书的上、中两册已经讲解了《修心七要》的前六要,本册讲解第七要——“菩提心的学处”。
一、释义
第一句“诸瑜伽摄一”的意思是修持菩提心只有一个核心。
“诸瑜伽”主要是讲方便法门,“瑜伽”是一种修持方式。藏文里的“瑜伽”称作“囊炯”。“囊”是名词,“炯”是动词。“囊”指人身,意为“拥有”。“炯”字非常有意思,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根器、不同的修行因缘。“囊”也有“正确”的意思。“炯”是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熟悉和自在;或是在正确的修持基础上已经熟练,并向自在的方向发展;或者说,已经得到正确的引导,把握了正确的道路。这代表了几个不同的修行程度,在正确的学佛修行道路上,有些人比较熟练,有些人掌握了方法,有些人则任运自在了。不同程度的人最终都将殊途同归。
也可以这样理解“诸瑜伽”:正如婴儿需要被父母扶着才能走路;长大一点以后,就能靠自己或借助他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熟练;多年以后就可以任运行走了。修行也是如此,从初学到逐渐熟练,最终经过多年的修行,以实修实证达到超凡入圣的任运境界。所以,“诸瑜伽”就是指各种程度的修行。
“瑜伽”与“瑜伽士”不同,“瑜伽士”是指修行者,“瑜伽”则是修行的方法。“瑜伽士”通常是指达到加行道以上的修行人,或者达到见道,即初地以上的证悟者。“瑜伽士”相当于达到“熟练”的程度,或者更高的是达到任运自在。
《修心七要》侧重于开示显教层面的世俗菩提心,但也不纯粹属于显教,前部的修持也有观想的内容,还涉及到很多密法,也略微提到一点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这里的“瑜伽”就是指将实际生活中的点滴行为转为道用,而不太涉及密法的含义。
佛法深奥而丰富,词句的涵义往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而要层层递进。比如说同样一个词,在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时的含义都各不相同。金刚乘佛法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密法里的“瑜伽”与“诸瑜伽摄一”的“瑜伽”含义完全不同,使用的名词却是一样的。
前面讲过,“囊”意为正确,但正确也分不同的层次,在出离心的层次有与之相对应的正确,菩提心也有相应的正确,金刚乘则有金刚乘的正确。这里的“囊”,对应的是菩提心,既不对应出离心,也不对应空性见,更不是对应金刚乘的气脉明点或圆满次第。“炯”在这里就是“保持”的意思。所以“囊炯”就是保持正确的菩提心。
“诸瑜伽”是指生活中各种各样修行菩提心的方法。例如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洗漱的时候,吃早餐、上班、与人谈话交流的时候,遇到顺缘或逆缘的时候,下班回家一直到入睡的时候,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都有修行的方法,都可以不离开菩提心的修行,这就是“诸瑜伽”。
“摄一”是指你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上班、睡觉,还是讲课、闻法等,都要只抱着一个目的——利他,也就是修持菩提心。我们是大乘佛教徒,开显菩提心是唯一的目标,要具备恒心和决心来修持菩提心。因此,在生活中的任何所作所为都不能离开“利他”,这就是“摄一”。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你可以顶礼、持咒、打坐等等,但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你甚至可以忘记顶礼、烧香、做早课,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利他”。
具体来说,早上睁开眼准备起床时,你可以把床观想为轮回,起床就像从轮回中解脱,从被子里钻出来就像小虫破茧而出一样解脱了。并且不是观想你一个人解脱,而是要观想所有众生都从轮回中解脱。
当你看到天亮时,要观想众生的无明黑暗被破除了,所有众生都接触到菩提心的光芒。刷牙的时候,你可以观想牙刷就像菩提心,把一切众生的口业都清净了。因为自己在刷牙,从此刻起,一切众生都不再造口业了,所造的口业都清净了。这些观想就是“诸瑜伽”中的一部分,能够这样做就说明我们没有离开利他之心。
吃早餐的时候要想:所有这些食物,都经过了无数众生的努力,包括农民、厨师、工人等等,因为无数众生的恩德,我才得到这顿美味的早餐。因此,我吃这些东西,也希望能够帮助这些众生。不要认为这顿早餐是我付钱买来的,不要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就因为世俗观念太强,我们还在轮回中流转。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化观念,不让这种世俗念头持续发展、持续伤害我们。尤其是学习菩提心教法的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按照大乘的要求去努力,不要束缚于自己的旧有观念。
在早餐中,不单要想到一切众生,还有阳光、空气、水、养料、大地等等,有情生命与大自然都带给我们恩德。所以我们吃到的这顿早餐,要让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够得到幸福和光明!要用这样一种心态来享用早餐。
另外,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中都有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它们都要依靠我们的身体而生存。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饮食而给他们带来营养、健康和利益,这也是一种利他之心。
最后,吃完早餐之后,因为摄入了很多营养,我们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拥有了利他的力量,因此就更应该去帮助他人。
总之,在一顿早饭中,最重要的是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因为很多众生的努力,我们才得到这些食物,所以要希望他们都得到幸福和光明。
第二,吃了食物之后,所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生命,都能得到营养,变得健康,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大家庭,自己就是大家庭的主人,要养活他们、照顾他们、利益他们,这是主人的责任。
第三,自己吃、喝的东西,一定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而不能仅仅变成厕所里的垃圾。我们常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吃了食物,不能只是变得更肥胖,也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猪吃得多,肥胖还是有点意义的,我们人类吃喝了那么多,除了浪费卫生纸,浪费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不能只是想:“这些是我花钱买的,靠我自己的能力得到的。”不能这样想。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我们才一直在轮回中流转、漂泊。
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应该像吃这顿早饭一样,时刻不能忘记利他,这就叫“摄一”。
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绝不能离开的一件事情就是“利他”。这是菩提心最核心的内容。如果没有把生活琐事转为道用,使之成为“诸瑜伽”,起床就是起床,刷牙就是刷牙,穿衣服就是穿衣服,吃饭就是吃饭,上班就是上班,这就是毫无利他之心的世俗观念,完全属于世间法,属于自私的行为。
我们应该习惯在任何时候修持菩提心,甚至在如厕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观想为观世音菩萨,在大、小便的时候观想为甘露流出来,让很多饿鬼道众生得到满足。因为饿鬼没有福德,只能接触到人类最脏、最恶劣的东西,他们只能享用到这些。继而观想他们享用之后,相续中也能生起菩提心。这样就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保持了“摄一”。
生活中一切所作所为都要“摄一”,而不是说起床的时候要保持出离心,吃饭时要供养三宝,上班时要修持菩提心,打坐时保持空性见,不是这样的。所有这些行为只要求保持同一个心态——利他,所以叫“摄一”。
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实在做不到保持利他之心,最起码要节省,不要浪费!在请客吃饭时,我最不希望看到点菜太多,造成浪费。即使你有钱也不可以浪费,哪怕剩了一碗饭或是一盘菜,都是浪费了地球的资源,我们应该谨慎。
菩提心是非常广大的,修持菩提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甚至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学习利他开始,利他可以从利益父母、丈夫、太太、子女开始,逐步扩大到一切众生,这样才能逐渐生起菩提心。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