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佛教常识

编者按:佛教徒是不是能够有豪情日子呢?提出这个疑问,需要清楚两个概念:第一,啥叫佛教徒?剃度落发,然后受戒成为比丘,当然是佛教徒;在家学佛,皈依三宝,乃至受菩萨戒,相同是佛教徒。因此佛教徒不等同于落发人,这一点必需要供认。第二,何谓豪情日子?按照尘俗了解,豪情日子分为爱情、亲情、友谊等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爱情。为此,不只在家佛教徒有豪情日子,即使落发受戒的比丘比丘尼相同也有豪情日子。只是作为深受佛法熏陶的佛教徒,在处理豪情日子时一定与一般人有所不相同。佛教徒并不需要架空豪情日子(图画来历:资料图画)所谓豪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联络,亦即爱情、亲情和友谊。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落发人以外,佛教徒也应有自个的爱人。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便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初步的,任何人之间的触摸来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假设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假设佛的教化没有豪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佛法所称的慈悲,好像跟豪情不相同,可是慈悲的基础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豪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以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因为佛菩萨能够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训众生从有我的爱而逐步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初步就叫人脱离豪情日子。至于佛教徒应怎样处理豪情疑问呢?家庭是豪情联络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品德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爱人联络,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属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构成友谊的必要。我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妇唱夫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理性的情为基点。假设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缺点,也很简单因冲突而受损害。佛法意图不过为教化人世凡夫,诱导凡夫将敌对化为谐和。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理性;以智慧来教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失调变为条理、从敌对成为谐和。情感假设脱离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间说到释迦牟尼佛年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啥。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答复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今后儿子也应照着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顺师长为南边,爱人彼此体谅为西方,维护亲友为北方,体恤奴隶部下为下方,敬重落发修行人为上方;一同并说清楚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下家丁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心情和责任。像这些都归于豪情的规模,是人世的品德联络。能够长于处理豪情疑问而过合理的豪情日子,便是修行佛法的初步。《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老婆,也有亲属等眷属,还有部下和朋友,这不是很担负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清闲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办法,老婆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好心和诚笃;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便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便是各种不相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人便是四种摄化众生的便当。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日子环境中的各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担负而不清闲,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着与一般人相同的豪情日子,可是自有其脱节清闲的内心世界。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架空豪情日子,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教导理性,以理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教导理性的情感,日子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称心如意,而且自利利他。所谓佛法的教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怎样处理豪情疑问,而不是要我们抛弃、架空或厌烦豪情。假设用情不当,会带来迷惑;用情没有操控,也会构成灾害。例如:父母对子孙当然要维护,可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孙;男女之间应当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杂乱的豪情日子,不只会惹来家变的费事,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其他,对亲属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联络,也都要依据理性而付出豪情,否则徒生迷惑。佛法并非敌对豪情日子,而是要教导我们怎样过合理合法的豪情日子。

3
文章点评
2022-06-11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繁呈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效果不坏肉身的报导,好像坐缸变成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许多佛教信徒也格外热衷于坐缸,把坐缸当作佛.. <详情>
2022-03-11
祈福的四种方法
培福有福大多数人都喜欢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儿女孝顺,就享儿女福;太太贤惠,享太太福;丈夫可敬,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观念总认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 <详情>
2022-03-11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 <详情>
2022-03-11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问: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为何?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由于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存亡。.. <详情>
2022-03-11
普贤菩萨为什么坐骑是“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悉数菩萨行德本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勤劳不倦;六牙.. <详情>
2022-03-11
净慧长老:醒悟人生,贡献人生
讲台后边的横幅上说是要我讲日子禅的真理,连我自个都莫明其妙,不知道日子禅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想,既然是说日子禅,往常我讲日子禅离不开两句话:在日子中修.. <详情>
2022-03-11
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 <详情>
2022-03-11
详解地藏法门
1、《地藏经》的功用分为二种:1.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进程,及怎样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妙手回春的方法,并可以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