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但是学佛新手初来法会现场,对法会内涵及仪轨还不认识,往往只能从陌生的环境中自行摸索,尤其在知客处跟着大众写牌位、点灯,让不少人误以为法会仅是为了消灾延寿、超度亡者而设的佛事。那么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佛陀时代也有法会吗?参加法会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呢?
法会的范畴
法会又称为佛事、法事,指的是各种说法或供佛、供僧及布施等活动的集会,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会,如法修行”。一般来说,寺院的朝暮课诵、定期举行的共修,以及根据不同经典、含摄佛菩萨誓愿的经忏佛事,皆属于法会的范畴。
当代的法会,集梵呗、供养、诵经、礼拜、念佛、持咒、观想等多种修行法门于一身,可说是汉传佛教所独有;佛陀时代的法会则不然,纯粹是“听法、说法的聚会”。
佛陀成道后,在恒河两岸游化、应机而说,开演教法多达三百余会。当时大众一起聆听佛陀说法、一起受戒诵戒,或者接受国王、大富长者的布施供养等,皆可说是法会的雏型。当佛陀入灭不在人世后,说法听法的场景不再,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集结经典,亦透过弟子之间的口耳传诵佛陀所说的教法,开展出分享佛法、弘扬佛法的内涵。
诵经之外,僧俗弟子也在各地起造佛塔,每日早晚绕塔、礼拜、供养香花、歌咏赞叹佛的功德。佛的遗迹和舍利塔,不仅是大众巡礼参拜的对象,也逐渐发展出定期的集会。每逢纪念日法会,更是盛况空前,法会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说法、诵经;出于对佛的虔敬与忆念,香花、灯、伎乐供养,以及梵呗也加入法会的行列。
回归佛陀说法的本怀
回到法会的最初,无论是佛陀说法、经典的受、持、读、诵,或是仪式与义理并重的经忏佛事,无非是透过种种方便,帮助我们回归佛陀说法的本怀,让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法会的形式固然随着时空环境更迭,但其根本精神仍在,领众的法师、参加法会的信众,是否能体会佛陀出世本怀、祖师大德创制忏仪的心念?参加法会既不是赶庙会看热闹,也不是把超荐佛事交给僧众来做,就算功德圆满。不该只是寻求消灾免难、超荐亡灵一类的心灵慰藉,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安心而已。
除了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开放心灵,纳受法义,并如法修行,参加法会时,要从诵经过程中培养觉照力,从经文脉络中学习佛菩萨如何去感受众生的苦、救度众生的苦,并将这份愿心和愿行延续到周遭的人,让佛法从经文忏本中改变自己的生命、走入人群。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回归法会“说法听法、修行佛法、弘扬佛法”的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