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经是早期密教经典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是最早传入汉地的密教经典之一,应属于初期杂密,或称早期密教经典,学者简称杂密。亦称杂部密教、作密、绉密、旧密、事密等。
1、汉传密教的初始阶段,是始于三国、两晋之初期,孔雀明王经当为之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战争不断,社会纷乱,民不聊生。南北地域的战争,打乱了固有的领土疆界,使得各民族被动的“融合交流”。人民期盼有个安定的环境、期待能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统治者的权利欲望,和人民求和平的心愿,使从西域传入汉土的密教之杂密经咒,得遇了很好的传播机遇和传播土壤。初传入之密教经咒,内容也随之不断的丰富:有为守护国家、咒除战乱、天下泰平、除灭七难(日月、星辰、水、火、大风、灾旱、兵贼)之陀罗尼;有为请雨、止雨之密法;有息灾祛祸、保命延寿、医除病患、顺产安神、往生净土之密咒真言。统治者和老百姓都能够接受的环境,大大的加快了这些“真言咒语”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传播范围。晋帛尸梨密多罗译《佛说大孔雀王神咒经》,《大灌顶经》等,则是汉传密教在江南传播之真正开始。
郭元兴大德着《藏密真踪》第二章密宗“一真言宗”云:“密教之入中国,远在六朝之时。东吴支谦以来,密咒屡有“传”译,然无实行之者。有之自东晋帛尸梨密多罗始”。
2、初期传入汉地的“杂密”,是为显密杂糅。
释迦牟尼佛所说(应身佛),为之显教之经卷;大日如来所说(法身佛),是为密教之真言。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等经典,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密经也。显教之经卷加入了秘密真言。显密杂糅一体。杂糅之,掺和在一起,相互园融通会也。那一时期翻译的经文中,渐显诸多的真言咒语。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经文三卷,共诵真言咒语三十一段,其中最长的咒七“明王陀罗尼”,则有一百二十五句段。咒语真言之丰富,为初期密教经典之冠。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金光明经》、《陀罗尼集经》、《不空羂索观世音心咒经》、《药师如来本愿经》、《大灌顶神咒经》等部,均为杂密部经。按密林着《密教通关》之分类,又将杂部密诸经分为“正系”与“旁支”。若为不空、金刚智等所译者,为正系。若他人译出者,则又属旁支也。
3、与密教发展中期的“正纯密”相比较,“杂密”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特征。
“正纯密”是密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相当於密教四部中的“行部、瑜伽部”。“正纯密”亦称中期正纯密、右道密教、纯正完全密教、瑜伽密教、新密、纯密等。
汉传密教之纯密传播始于唐代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正纯密的两部主要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唐中期后,金胎两部大经的确立;“正纯密”之新颖修行仪轨的出现;教理、教义的逐步完善等,为汉传密教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大德、学者把纯密出现之前,即《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汉土流传之前的单行密法,陀罗尼法门等,均归属早期杂密。
①、纯密传播有严格的传承,而杂密则无传持之系统。
自唐开始,汉传密教自立一家,有了专门的传法根据地——密宗之根本传法灌顶道场,如,西安南郊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亦有了密法传承之历代祖师等,具有道统、师徒付法传承之特点。史称“唐密”。
陈景富、释界明着《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一书,专门章节论述了西天教主与中土密教祖师之传承。该书还记述了,唐.大和八年净住寺海云集“金胎两界师相承”表。唐.咸通六年长安慈恩寺造玄集“付法师资血脉”表。这些祖师之传承,都是划定在“金刚界”和“胎藏界”血脉系统之内。
早期“杂密”之传承,尚未见诸经、轨、疏、论。后人学者有论及传播,但无记述传持之系统。
②、纯密的传承传播,亦需灌顶作法。而杂密则不同,或有“普告四众,一心受持此法”。或有“终须师授方能惬当”。
密教之传法、传承,均要“灌顶”。杨卓编《佛学次第统编》云:八部灌顶以“金、胎”而分。金刚界有五部灌顶: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光明灌顶、甘露灌顶也。胎藏界为三部灌顶: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也。密林着《密教通关》云:“各种之灌顶,要阿阇梨因机而设也。机者何?即以如来加持,而得发动。或因自己善根,而发动者。然灌顶之种类,也因各经之异而不同”。是因,两界之发动,终得灌顶,轨之定也。
杂密中有“普告四众,一心受持此法”。普告四众,广为宣说,非秘密之内,是为密法显传也。《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云:世尊告阿难陀。由此因缘。汝当普告四众。苾刍苾刍尼。于巴—娑葛。于巴—枲葛。及国王大臣。世间人等。劝令一心受持此法。为他人说。书写经卷。在处流通。
经文有要求“终须师授方能惬当”。《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序》云:“乖梵韵,又读诵时,声合长短,字有轻重,看注四声而读。终须师授方能惬当”。“终须”者,必须也,终究也。“师授”者,当为被传授弟子之师父。“惬当”之,是为方能恰如其分,合乎情理也。就是要有先入之老师教传授给弟子。这可理解为传法之灌顶。只是不如纯密时期那么严格罢了。
③、金、胎之曼陀罗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杂密之曼陀罗则是以本尊佛菩萨为中心。也有杂密之本尊置於金胎二大曼陀罗之内。
金刚界曼陀罗,是金刚界中九会曼陀罗的合称。在现图曼陀罗中,按九宫格,分为上三宫:⑦寅(左)“理趣会”、⑥卯“一印会”、⑤辰“四印会”;中三宫:⑧丑(左)“降三世会”、①申“成身会”(或羯磨会)④巳“供养会”;下三宫:⑨子(左)“降三世三昧耶会”、②未“三昧耶会”、③午“微细会”。其周围的八会都是依止中央“①申的成身会”,而示现其别德妙用。“成身会”的中台,有五大月轮,五佛安坐其上。而其中央就是大日如来。
依据《大日经》,胎藏界曼陀罗共分十三院,按三部类分为佛部、莲花部、金刚部。总共有四百一十四尊佛菩萨。而在十三院之中心的中台八叶院,八叶开敷,九尊现其上,是以莲花华台的大日如来为中心的。(八叶九尊:中央华台大日如来,东方宝幢、南方开敷华王、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雷音四佛,其四隅为东南普贤、西南文殊、西北观音、东北弥勒四菩萨。)
杂密之曼陀罗也称为“别尊曼陀罗”。“别尊曼陀罗”皆自大日如来无量差别智印中之一智出现,成为大日如来之眷属,各主一门之德,故又称一门曼陀罗。实际是以特定的单一佛尊为主,其它相关诸尊为副,配列于主尊周围的曼陀罗。其依修法的目的而有不同的本尊及其它诸尊。例如,“弥陀曼陀罗”、“法华曼陀罗”、“药师曼陀罗”等。
杂密之“孔雀经”曼陀罗,依据《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於内院中心画八叶莲花,安坐在八叶莲胎中心的是“佛母大孔雀明王”,而周匝莲华叶上。安坐七佛世尊,从微钵尸如来乃至释迦及慈氏菩萨等。
在胎藏界曼陀罗中,“佛母大孔雀明王”也被安置于苏悉地院(第十一院)南端第六位。
④、杂密则没有严密的组织,也还未及作观想。
纯密之两界有严密的组织,专门的寺院,香花供养,布坛场,结手印,诵真言,作观想等。而杂密则没有严密的组织,也还未及作观想。例如《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前,有“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经文之要求,只是读诵即可“现感现应”。《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云:“但读此经。必获应效”。“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才忆念者,能除恐怖怨敌,一切厄难。何况具足读诵受持,必获安稳”。
4、密教之四成就法,是从杂密发展而来。孔雀之四臂所持四物,代表的四成就法,奠定了汉传密教的四种坛法之基础。
依据《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佛母大孔雀明王“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其实孔雀明王四手所持的物品表示四种坛法。即:A、莲花表示敬爱法,本尊之加被,得人宗仰,使众合和之功德。B、吉祥果表示增益法,亦增进福智,延长寿命,圆满万行等。C、俱缘果表调伏法,以损灭怨敌,调伏恶人恶事,克服强暴为能等。D、孔雀尾表示熄灾法,息灾生德,除业障三毒,消除病患诸恶等。
此四种坛法,即四成就法。也称四护摩法。已经成为密教修法的根本门类。
汉传密教之分阶段论,是后人传法大德、学者、考据学家之说。特别是日本密教学者专家的分类说,给汉地密教之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汉传密教研究之分类、分期、分阶段,当自有汉地之固有的规律和特点。
杂密是一个特定的标志,标志着一个时期,一个过程。是指最早传入中国的密教经典,而并不是杂密教。在汉地,真正发展成一脉相承之汉传密教的组织,则是在唐代。唐朝金胎二界的传承传播,“三密门者渐胜”,这是汉传密教发展的完满、鼎盛时期。唐宋以后,汉传密教的发展,升降不一,盛衰不一。然,汉传密教之发展,却始终没有停止,仍然以自有的方式延续至今。汉传之密教也依据自己的习俗,并没有向分类之“无上瑜伽密教”发展。北宋以来,法贤(天息灾)等所传的是以乐空不二的无上瑜伽密法为主的法门,这些法门由于与汉地文化思想有些抵触故曾兴起过褒与贬。宋真宗曾为此专下了道诏书,斥责道:“荤血之祀,颇读于真乘;厌诅之词,尤乘于妙理”。无上瑜伽部分之密法渐衰退。(陈士东着《唐密源流略讲》)现代考古中,只有在汉域偏远地区以及和印度连界的地区,发现了极少的“无上瑜伽密教”传布痕迹而已。
要以密教之分类说,汉传密教的发展,也只是走过了两个阶段罢了。要说有第三阶段,则是唐鼎盛以后的密教发展,逐步和净土、华严、天台、禅宗等显教相结合,显密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乃混融之佛教也。“宗门之禅门日诵,大悲咒、楞严咒为其主要功课,教门则凡登座说法必须诵咒,律门则毗尼日用事事皆列真言。净门念佛,往生咒必不可少。其余供佛斋僧,种种法事,需用真言者甚多,即祈福度亡,应付法事最流行者,莫如焰口经忏水陆等。究其实质内容,则皆真言密教”。(吴立民、韩金科着《法门寺地宫唐密曼陀罗之研究》“唐密传承及其相关问题之研究”)
杂密之经典也一样,融入各派,载入藏经,依然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文: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