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许“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才智。释教以为,般若才智是一种洞视彻听、明晰所有的无上才智,与凡人间的聪明才智是不一样的。为了差异于人们一般说的“才智”,所以称为般若。
根据《大般若经》中的解说,大乘佛法与般若相通。般若便是大乘,大乘便是般若。般若是所有善法的基础,所有的佛法都可以被纳入般若之中。般若造就了众佛,相当于众佛的母亲;般若可以显示出人间诸法的实相,也是如来的母亲,先有般若,才有如来。
般若种类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才智所观照全部对境之真实肯定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本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全部法真实肯定实相之才智。
三、人间般若与出人间般若。人间般若,即尘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人间般若,即超尘俗的、肯定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便利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便利般若系以推理判别,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地般若(般若智能之目标的全部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便利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六般若
般若这个才智包含六种,便是所谓的六般若,榜首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地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便利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在便是金刚般若。
般若即世界之道法,视为最吻合国际本源面貌的最奇妙量子组合,般若可以于无形中而认知,亦可以于有形中认知,此有形以量子状况出现,构成人间和世界的全部真知。众生也以量子状况存在,悟道般若之众生其奇妙组合更为轻盈,犹如气体,可入无形之间。求得般若才智,便是对道法天然的最终循迹,有如日月星辰悬浮在世界中那般天然,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了他们,他们都一向在这里。
体会办法
六般若是一而六,六而一,无非是回到当下,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
①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
②便利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地的便利,是便利般若;
③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便是观照般若,梦想皆无,这时已经远离了别离意识,便是观照般若;
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地便是实相般若;
⑤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果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世界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⑥境地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梦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有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便是佛境地,所以是境地般若。
“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有时也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钵剌若﹑波赖若”等等。
在英文中──以及整个欧洲语文中──没有一个字和此字相当。因为欧洲人没有彻底相等于般若的经验。在中文里﹐或汉语里﹐有一个词和它近似﹐这便是“才智”。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鸠摩罗什译为“般若波罗蜜”﹐玄奘大师译为“般若波罗蜜多”﹐虽多一字﹐实为新译)。《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中云:“般若者﹐秦言才智。全部诸才智﹐最为榜首﹐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才智﹐而是体悟佛陀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才智﹐所以又译作“妙才智”﹐“无上才智”或中梵结合为“般若才智”﹑“般若胜智”等等。
要对“般若”下一条界说很难。“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释教﹐已从信仰文明上升到了亲证文明﹐有必要靠自己的体悟﹐即自证自悟﹑亲证亲悟而得﹐任何言说玄谈都恐怕越说越远。
《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中云:“般若名慧﹐波罗蜜名到对岸。”这是清晰的解说:一为才智﹐一为抵达对岸。合起来便是渡到对岸的才智。能抵达摆脱的对岸﹐这当然是人生的最高才智了。这一才智﹐是释迦世尊当初在菩提树下禅定49日﹐豁然开悟﹐圆证无上正等正觉而得。证悟之时﹐他慨然叹道:“奇哉﹐全部众生皆具如来才智德相﹐只因梦想执着﹐不能证得。”可见﹐如来才智﹐人人本有﹐人人皆具。通过诸天恳切劝请﹐释迦世尊放弃了不住俗世﹐不说妙法﹐不计划传教的初衷﹐才向鹿野苑走去﹐对这以后的弟子们讲演四圣谛﹑八正道。他讲的是中道:不要纵欲﹐也不要苦行﹐这两者都是偏执﹐不利于悟道修证。要行中道﹐只要凭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心灵﹐正确的知见﹐清晰的方向﹐才干产生才智。
据《因果经》﹑《大智度论》等记载﹐佛陀最初是为舍利弗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妙法的。舍利弗皈依释迦世尊之前原本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那的弟子﹐信仰置疑论﹐一直未找到摆脱法门。有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佛陀的弟子﹑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Assaji﹐又译马胜比丘)﹐舍利弗为他严肃的威仪﹑典雅的气质所招引﹐主动上前问道:“请问你是谁的弟子?令师是怎样的人呢?”阿说示说:“我的老师是佛陀﹐他教我缘由之法﹐使我开悟﹐我才这么安闲。”阿说示随口说出一偈:“诸法缘由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又讲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舍利弗听后﹐如山崩地裂﹐又如醍醐灌顶﹐往日置疑一扫而空﹐实时得到体悟。他立刻带了目犍连及其200弟子前来寻找佛陀。佛陀见他们来了﹐对他身边的弟子们指着舍利弗说:“这位是舍利弗﹐是我弟子中才智榜首。”
舍利弗的才智﹐是舍利弗自己亲证亲悟的结果。你要对佛家的才智下一个界说﹐确非简单。有一次﹐一个外道问世尊:“您昨日讲什么法?”世尊说:“讲定法。”外道又问:“今日讲什么法?”世尊说:“讲不定法。”外道置疑地问:“昨日说定法﹐今日为何又说不定法呢?”世尊说:“昨日定﹐今日不定。”一下子把全部外道破个干干净净──说定法﹐破掉了置疑论﹐散漫无序;说不定法﹐破掉了条条框框﹐执着系缚。上面两则佛陀故事可以以为是对“般若”最形象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