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大智度论》: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

纯粹佛教

按:僧是一个群体概念,主要是指作为团体的僧众,而不单指个别人,除非是圣者。而且经论中提到的僧众,其中往往有圣者共住。

念僧者,对僧众要应受供养恭敬礼事,僧众尤其是有学或无学的圣者,是世间众生无上福田。也是修学圣道之真伴。作为佛弟子的圣僧,戒众具足,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具足。僧众之中,有圣者也有凡夫,不应以出身、威仪、学识、年龄和言辞等表面特征来衡量僧众尤其是圣僧,应一视同仁地恭敬供养。长老不是以年龄,而是以德行、修行、断烦恼等来衡量。另外,这里提到,那些已经破戒的出家众不在僧数。

念僧者,是佛弟子众,戒众具足,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具足;四双八辈,应受供养恭敬礼事,是世间无上福田。

行者应念僧,僧是我趣涅盘之真伴,一戒、一见,如是应欢喜,一心恭敬,顺从无违。

我先伴种种众恶、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恶道伴;今得圣人伴,安隐至涅盘。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如佛所说法药,我当顺从。僧是我断诸结病中一因缘,所谓瞻病人,是故当念僧。

复次,僧有无量戒、禅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测量。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如薄拘罗比丘,鞞婆尸佛时,以一呵梨勒果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常无疾病;今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漏尽,得阿罗汉。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报,是故名世间无上福田。

僧中有四双八辈者,佛所以说世间无上福田,以有此八辈圣人故,名无上福田。

“‘圣众不可量, 难以威仪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闻,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严容, 复不以辩言。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又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圣功德成就,而威仪、语言不似善人;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不成就;有威仪、语言不似善人,圣功德未成就;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成就。

“‘众僧大海水, 结戒为畔际;

若有破戒者, 终不在僧数;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尸宿!’”

念僧者,是佛弟子众,戒众具足,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具足;四双八辈,应受供养恭敬礼事,是世间无上福田。

行者应念如佛所赞僧:若声闻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萨僧功德。是圣僧五众具足,如上说。

问曰:

先已以五众赞佛,云何复以五众赞僧?

答曰:

随弟子所得五众而赞具足。

具足有二种:一者、实具足,二者、名具足。

如佛弟子所可应得者,尽得而赞,是名名具足;如佛所得而赞,是名实具足。

复次,为欲异于外道出家众、在家众故,作如是赞。

外道在家众,赞其富贵、豪尊、势力;出家众,赞其邪见苦行,染着智慧,执论诤竞。

念僧众中,或有持戒、禅定、智慧等,少不足称;以是故佛自赞弟子众,一切功德根本住处,戒众具足,乃至解脱知见众具足。住是戒众中不倾动,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诸烦恼贼,得解脱,于是解脱中生知见。譬如健人先安足,挽弓放箭,能破怨敌,得出二怖:免罪于王,拔难于阵;决了知见,贼已破灭,心生欢喜,是故以五众赞。

应供养者,五众功德具足故。

如富贵、豪势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众亦如是,有净戒、禅定、智慧,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势力故,应供养恭敬、合掌礼事。

世间无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种:贫者,富者。贫者礼事、恭敬、迎送而得果报;富者亦能恭敬、礼事、迎送,又以财物供养而得果报,是故名为世间无上福田

譬如良田,耕治调柔,以时下种,溉灌丰渥,所获必多。众僧福田亦复如是,以智慧犁耕,出结使根,以四无量心磨治调柔;诸檀越下信施谷子,溉以念施恭敬、清净心水;若今世、若后世得无量世间乐,及得三乘果。

如薄拘罗比丘,鞞婆尸佛时,以一呵梨勒果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常无疾病;今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漏尽,得阿罗汉。

如沙门二十亿,鞞婆尸佛时,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足不蹈地;生时足下毛长二寸,柔软净好;父见欢喜,与二十亿两金。见佛闻法,得阿罗汉,于诸弟子中精进第一。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报,是故名世间无上福田。

僧中有四双八辈者,佛所以说世间无上福田,以有此八辈圣人故,名无上福田。

问曰:

如佛告给孤独居士:“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若学人,若无学人;学人十八,无学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说八?

答曰:

彼广说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说故八;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或向斯陀含摄,或向阿那含摄;家家向斯陀含摄;一种向阿那含摄;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脱、见得,是信解脱、见得,十五学人摄。九种福田,阿罗汉摄。

复次,行者应念僧,僧是我趣涅盘之真伴,一戒、一见,如是应欢喜,一心恭敬,顺从无违。

我先伴种种众恶、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恶道伴;今得圣人伴,安隐至涅盘。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如佛所说法药,我当顺从。僧是我断诸结病中一因缘,所谓瞻病人,是故当念僧。

复次,僧有无量戒、禅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测量。

如一富贵长者信乐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

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

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

便说偈言:

“须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辈。”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师子头,欻然从坐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少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说偈: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是时诸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此檀越品量僧好恶。”即复说偈:

“赞叹呵骂中, 我等心虽一;

是人毁佛法, 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 以法教语之,

我等不度者, 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须发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皱如波浪,其脊曲如弓,两手负杖行,次第而受请;举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杨树,随风而动摇。

檀越见此辈,欢喜迎入坐,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

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 还变成少身;

如服还年药, 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伤!

“我等相怜愍,故现如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说:

“‘譬如以蚊[口*(隹/乃)], 犹可测海底;

一切天与人, 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 犹尚不分别;

而汝以年岁, 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进, 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 虽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

“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又不可轻也;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

“又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圣功德成就,而威仪、语言不似善人;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不成就;有威仪、语言不似善人,圣功德未成就;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成就。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称量于僧?汝若欲毁僧,是则为自毁,汝为大失!已过事不可追,方来善心,除去诸疑悔,听我所说:

“‘圣众不可量, 难以威仪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闻,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严容, 复不以辩言。

圣众大海水, 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赞是僧, 施之虽少得报多,

是第三宝声远闻, 以是故应供养僧!

不应分别是老少, 多知少闻及明闇;

如人观林不分别, 伊兰瞻卜及萨罗。

汝欲念僧当如是, 不应以愚分别圣

摩诃迦叶出家时, 纳衣价直十万金,

欲作乞人下贱服, 更求粗弊不能得。

圣众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报施者十万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众僧大海水, 结戒为畔际;

若有破戒者, 终不在僧数;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尸宿!’”

檀越闻是事,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掌白诸沙弥言:

“诸圣人,我今忏悔!我是凡夫人,心常怀罪,我有少疑,今欲请问。”

而说偈言:

“大德已过疑, 我今得遭遇,

若复不咨问, 则是愚中愚!”

诸沙弥言:“汝欲问者便问,我当以所闻答。”

檀越问言:“于佛宝中信心清净,于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

答曰:“我等初不见僧宝、佛宝有增减,何以故?佛一时舍婆提乞食,有一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

“佛时说偈: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 故受数数死;

圣法数数成, 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作是念:‘佛大圣人,具知我心。’

“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

“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

“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

“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

“即如佛教,持食着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

“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

“还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忏悔,乞出家受戒。

“佛言:‘善来!’

“即时须发自堕,便成沙门;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

“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

“佛知众僧堪能受用,告憍昙弥:‘以此上下衣与众僧。’

“以是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

檀越言:“若为佛布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罗埵逝婆罗门食,佛不教令僧食?”

诸沙弥答言:“为显僧大力故。若不见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无以知僧力为大!若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为大。譬如药师欲试毒药,先以与鸡,鸡即时死,然后自服,乃知药师威力为大!是故,檀越当知: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尔时,檀越闻说是事,欢喜言:“我某甲从今日,若有入僧数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敢分别!”

诸沙弥言:“汝心信敬无上福田,不久当得道!何以故?

“‘多闻及持戒, 智慧禅定者,

皆入僧数中, 如万川归海!

譬如众药草, 依止于雪山;

百谷诸草木, 皆依止于地;

一切诸善人, 皆在僧数中!’

“复次,汝等曾闻佛为长鬼神将军赞三善男子:‘阿泥卢陀、难提、迦翅弥罗不?’佛言:‘若一切世间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长夜得无量利益。’以是事故,倍当信敬僧!是三人不名僧,佛说念三人有如是果报,何况一心清净念僧?是故檀越当任力念僧名!

“如说偈:

“‘是诸圣人众, 则为雄猛军,

摧灭魔王贼, 是伴至涅盘!’”

诸沙弥、为檀越种种说僧圣功德,檀越闻已,举家大小,皆见四谛,得须陀洹道。以是因缘故,应当一心念僧。

3
文章点评
2021-01-22
《大智度论》:入禅定之前的九相观
按:九相观属于不净观,主要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但实际通于整个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九相观本为声闻乘中凡夫离欲乃至进入初禅的前行修法,本是对贪欲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应于中道善巧观空而离诸邪见
按:这里的三门是从三种视角来观一切佛说法,蜫勒门是略说佛所说法的诸法法性及法相,侧重于佛说法的概要解释;阿毗昙门则是对佛说法中广分别诸法相,以概念化..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的意义和基本条件
按:禅为思惟修,禅波罗蜜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思惟修,既有世间禅定中的四禅,也包括出世间禅法。广义的禅定也包括共世间学的种种定,但禅之为禅波罗蜜,是因为它..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忆念作为榜样的佛陀
按:念佛分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两种念佛:一般意义上的念佛,首先是心忆念佛,念念在兹,忆念佛的功德、智慧、慈悲等,以佛为榜样,学习佛,称为学佛;特殊.. <详情>
2021-01-22
《大智度论》: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按: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行布施、持戒,..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按:“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涅盘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盘?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菩萨乘的四念处禅观修法
按:龙树菩萨从大乘角度重新阐释三十七道品,其中最主要的禅观方法是四念处。菩萨乘的四念处实际上可以看作菩萨乘通用的观修方法。和声闻乘四念处区别在于,这.. <详情>
2021-01-21
《大智度论》: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为三乘共法
按:菩萨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包括所谓声闻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