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止定”指的就是禅定,禅定可以分很多种类,最主要的是外道教的禅定和佛教的禅定。这里我们主要讲讲佛教的禅定与各种禅定之间的差别。无论是释迦牟尼佛所传教的印度佛教,还是幸饶弥沃如来佛所传教的象雄佛法,都非常注重戒、定、慧三大无漏学。无论任何人,若想得到解脱而修行,首先必须要学习的就是三大无漏学。三大无漏学犹如一棵如意树,三大无漏学之中的“戒”就好像如意树的根,持戒就是三大无漏学的根本和基础,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那就是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连如意树的根都没有保护好,如意树怎么可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呢?三大无漏学之中的“定”就好像如意树的花,“定”就是三大无漏学的力量,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定力都没有,欲望重重、妄念纷纷、心神不宁、迷失散乱,怎么能够找回本自清净的自性?怎么能够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怎么能够明心见性而生起般若的智慧呢?如果没有这种增添智慧的定力和力量,要想达到菩萨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就像如意树的花都没有开好,希望如意树结果是不可能的。持了戒之后要修禅定,因为我们凡夫的心都是很散乱的。散乱的心又使我们迷惑颠倒,因此阻碍了能够清楚观察认识世间真相的智慧。我们有了定,就像如意树盛开了压满枝头的花蕾,那样如意树结果的可能性就很大。三大无漏学之中的“慧”就像如意树的果,“慧”就是三大无漏学的核心,如果连智慧都没有,要想达到如来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时,就可以深入地观察到世间空苦、无常、无我的真相,这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如意树的果实。所以说戒、定、慧是有一定次序的,戒生定,定生慧,慧生佛(因持戒而得定,因得定而开慧,因开慧而成佛),迷惑的人还是凡夫,觉悟的人就是佛。觉悟的佛来源于“慧”,“慧”来自于“定”,“定”来自于自心清净的“戒”。如果有些人不必受戒就能够修定,而且还能修出成绩来的话,那是因为人家有宿世的慧根福德,我们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行。这里所讲的“禅”就是无一切杂念的静虑,也就是将心安定下来仔细地观察思维;全神贯注地去静观一个固定不变的所缘境,令其心得以专注不散,称之为“定”。佛经里主张讲“定慧双修”,也就是“止观双修”,“止”即是心专注不散的定力;“观”即是做种种的观行。禅定既包含了“止”也包含了“观”,“止”和“观”都是佛教徒的说法。人们不管修哪一种禅定,一定都离不了“止”和“观”,否则他所修的禅定就会偏向外道。外道也会有禅定者,但他们不讲“止观双修”,“止观双修”的禅修只是佛教徒的修法。真正的禅定就叫作“安止定”。“安止定”可以分为两种:色界四天的安止定和无色界四天的安止定。色界的“禅”和无色界的“定”都属于安止定,都没有欲望,而且都需要具备定力方能进入,“色界”是还存有色相,而依靠光明的能量进入“禅”的境界;“无色界”是已经脱离了色相,依靠空相而进入“定”的境界。因此,色界的“禅”和无色界的“定”是有所区别的。另外,色界四禅天的禅定之间也是有差别的。(1)初禅和二禅之间的差别:初禅的心态还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处于初禅天时,一听到别人的声音,心就乱了。据佛经里记载:“觉观的心态犹如火,初禅仍有觉观,当世界发生劫难时,初禅天是被火灾毁灭的”。二禅的心态已是无觉无观的了,声音已经影响不了二禅,所以当世界劫难时,火灾也影响不了二禅天,火灾劫难时,二禅也能如如不动地禅定。(2)二禅和三禅之间的差别:在二禅的境界里,你会觉得全身都很舒畅,心里非常快乐,二禅的心态还有喜有乐,也很容易被喜乐干扰,心也就容易乱。据佛经里记载:“喜乐的心态犹如水,二禅有了喜乐的观念,世界劫难时,二禅天是被水灾毁灭的”。三禅的心态已是无喜无乐,因此喜乐影响不了三禅,在世界劫难时,水灾已影响不了三禅天,当世界水灾劫难时,三禅还是会如如不动。(3)三禅和四禅之间的差别:在三禅里,呼吸会比较微弱,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呼吸困难,那主要是呼吸不正常或者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膻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荷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你就应该在三禅多待一段时间,等慢慢地适应了,定力具备了再继续往上修。佛经里记载:“呼吸的心态犹如风,三禅还有呼吸的观念,世界劫难的时候,三禅天是被风灾毁灭的”。四禅天已不再有呼吸的概念,呼吸已经影响不了四禅,所以世界劫难时,风灾也影响不了四禅天,风灾劫难世界时,四禅也能如如不动地禅定。(4)四禅和无色界的定之间的差别:上了四禅天,呼吸就要停止了,可是也有些人停止不了呼吸,那样他就只能停留在四禅的“近行定”,而无法进入四禅,就无法进入色界四天的“安止定”。你如果能真正深入四禅境界,连外面的声音都是听不到的,那时候你就没有了觉观的分别,你自然就进入了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无色界的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的“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还没有达到觉观无分别的境界,那你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进入无色界的定。如果你进入了四禅的境界,虽然你已远离了三大劫难(火、水、风),但是还没有远离疾病,四禅能远离横死的灾难,但却没有脱离病死的灾难。“无色定”就没有了疾病的灾难,都是自然的寿终正寝。无色界的四定之间也有区别,但那只是精神上的境界之分,后面解说无色界四定时,大家自然就能明白,因此,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总而言之,禅定的层次越高,定力就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也就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了欢乐的感受,也没有了舍取欢乐的感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什么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完全不造作,而且内心也非常清净自在,他们的意念也是清净的。当禅定的程度足够深入,已达到专注于一境时,就能够进入“安止定”了。无欲望的定力能够远离欲界的痛苦,已经具备了进入初禅的条件;无觉观的定力能够超越初禅天,远离火灾劫难,已具备了进入二禅的条件;无喜乐的定力能够超越二禅,远离水灾劫难,增添了进入三禅的能量;无呼吸的定力能够超越三禅,远离风灾劫难,是进入四禅的先决条件;无觉察的定力能够超越四禅天,远离四禅天的疾病苦厄,能增强进入无色界四定的力量。这些不同的心态能够改变我们的定力,不同的定力又能让我们进入各个不同的阶层;从欲界的阶层进入色界的阶层,从色界的阶层进入无色界的阶层,从无色界的阶层进入小乘的阶层,从小乘的阶层进入大乘的阶层,从大乘的阶层进入如来的阶层。这些都是由不同定力的推动而获得的境界。当你进入禅定正受之后,才能了解每个不同阶层的意识状态,因此,假如你是处于禅定状态,你可能忘了身体的形态,无念头,无错乱,无观念,心很静,而且充满喜悦,可是这些感受还不是真正的“安止定”,也不是“初禅”(但这些感受也不是意识毁灭与灭亡的境界),而是你自心的一种和气与平和的状态。我们初入定时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正念,可是,初禅时我们的心念还不是那么清楚,如果我们能下功夫行深“近行定”和“禅定”,我们的心自然就会清净,自然就具备了定力,那时候,心中自然就能生起正念。当你的意识进入真正禅定的境界,你的意识就会全神贯注于目标,当你的心全然地专注于目标时,你也就知道你禅修的目标是什么了……那么禅修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将自己的心自然地安静下来,如如不动地修行,最终明心见性,立地成佛,那时你就自然而然成就佛果了。当然,有某些类型的寂止禅目标也还是非常抽象的,而当你初入禅定时,对它们的认识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是很抽象的,而且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当你经常地进入,你就可能会跑上第三或第四禅,那时你就会越来越清楚,就能彻底明知“安止定”之间的差别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