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教最基础的知识,学佛之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

佛教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佛法是美丽高深的、佛弟子的身份是纯洁的,了解释教基础知识,揭开释教文化神秘的面纱。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称号,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款待四方宾客。后来释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和尚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便是释教和尚居住修行之场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释教和尚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场所的称号,但院的规划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释教落发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场所。

二、和尚、僧、尼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必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风俗上被作为一般落发男众的专用称号。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落发释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风俗把落发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能够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释教落发人男女的差异。

尼,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落发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号是落发的男子受十戒的(其一般年纪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落发的女子受十戒的(一般年纪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三、罗汉、菩萨、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释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到达了脱存亡,即不再存亡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区域梵宇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槃,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估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姓名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但是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撒播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uo)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心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释教以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到达成佛的地步。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说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区域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释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释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释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看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区域寺院,常常在山门两边塑上他们的像。其间,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赤色,手环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加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也是释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在我国汉族区域梵宇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临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教弟子看护赡部(南瞻部洲)遗法。”

五、释教的节日

释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区域释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办‘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留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风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遭受痛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摆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办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落发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槃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办留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办一些留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九华山地藏道场举办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落发的留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举办重大庆祝活动。

【释教节日表】

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佛落发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五日

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四月初八日

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

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

龙树菩萨圣诞七月二十四日

药师佛圣诞九月三十日

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

教的国际国际能够一般能够称为法,蕴处界三科能够代表全部法。我以为,在佛学上,其间供认知道国际和感知国际这是一个巨大立异,而且将这个知道感知国际分得十分详细详细,这和西方哲学只将时间和空间当成国际空间的一种重要补充。

三科,释教大小乘都供认的分类法,即把全部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这是释教中关于国际万有的广略不同的三种分类,其间最略的是蕴,酌中的是处,最广的是界.

佛说全部法本来有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人间、出人间等别离,就全部法加以深化的剖析和概括便组织成了蕴处界三科。因而能够说三科是总摄全部法。从这三方面来调查人和人所面临的客观国际,意图是破除“我执”的谬见,知道“无我”的道理。

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类聚合要素:色、受、想、行、识。色,即物质国际,对人来说即指构成身体的物质;受,即各种感觉、感受;想,即表象形成概念的思维活动;行,即毅力发生的行为;识,即一致各种心理作用的知道。

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或许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亦即六种感觉器官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知道)。故色、受、想、行、识之中,识是最为重要得概念。

总结

五蕴:色、受、想、行、识,其间最终这个识又细分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知道)

十二处包含六根和六境眼、耳、鼻、舌、身、脑——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十八界(十二处+六识)眼、耳、鼻、舌、身、脑——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知道——六识

其间,六根,六尘,和六识很容易搞乱,其实三者之间有相关和区别。

六根与六识、六尘的相关:一、视、听、嗅、味、触、意——六识。二、眼、耳、鼻、舌、身、脑——六根。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存亡死之流,六根清净的意图,便在断绝并逾越这一生存亡死的生命之流。

文章点评
2023-11-29
基本佛法10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基本佛法10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VarittaSila)是戒行的修习,避免作坏的事。众善奉行(CarittaSila)是道德的修习,修习善的事..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9三十种波罗蜜
基本佛法9三十种波罗蜜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第一:普通布施波罗蜜,中级布施波罗蜜,上级布施波罗蜜。第二:普通持戒波罗蜜,中级持戒波罗蜜,上级持戒波..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8听闻佛法的八难
基本佛法8听闻佛法的八难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八难或八非时(Akkhana),那就是不要:(1)生于地狱中;(2)生于饿鬼中..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7二善趣
基本佛法7二善趣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二善趣也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二善趣(人,六欲天),初..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6四恶趣
基本佛法6四恶趣(Apāya)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四恶趣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人,六欲天,初禅..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4世间
基本佛法4世间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杂阿含二三三经](世间)[大正大藏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3布施供养
基本佛法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2受持五戒
基本佛法2受持五戒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三皈五戒求受者念: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第三次,尊者大德!..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