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

佛经首页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八大人觉。现对其中的人生哲理作简要介绍。

一、世间无常,人生是苦

八大人觉的第一觉告诉我们世间无常,人生是苦的道理。经云: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经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存在,现在存在的事物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国土也脆危不能永久。四大和合的事物也都是无常的。自然界的事物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朝代有盛衰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以人为例,人生是无常的,看看我们周围,有幼年夭折的、有英年早逝的、有老年寿终正寝的。即便一个人能活到长命百岁,最终也要离开人世。很多时候,天灾人祸、贫穷疾病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很可能在一瞬间夺走一个人的生命。人生其实也是很短暂的,现在的青年要不了多久就变成了老年。李白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形象地描写了人生的短暂无常。

人生不仅无常,而且充满痛苦。经文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告诉我们人生还充满痛苦。从生理方面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生病到老死,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遇到各种痛苦。佛教经常讲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诸多痛苦,就是对人生痛苦的形象说明。从心理方面说,人心的贪嗔痴之心的生起,常会给人带来诸多痛苦;从生理上说,人的生病或是遭到外来伤害时,都让我们痛苦不堪。

很多时候,世事并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认识到人生苦短的痛苦,都曾在诗句发出感叹。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经文之所以让人觉察到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目的是让我们看到世间一切虚幻不实,人生苦空无常,从而能够厌离生死,从而通过修道了脱生死。

二、多欲为苦,少欲知足

佛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多种烦恼痛苦,是因为有过多的贪欲。因为贪欲所使,一个人总会贪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若得不到还会绞尽脑汁去获得,得到了还想贪求更多。有时候虽经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无限的烦恼。对此,本经第二觉知中说: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贪欲增长人的烦恼痛苦,解除这种烦恼的方法是做到少欲知足。其实,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你有很多钱财,或者高官厚禄,若是做到心态平和,即使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经文第三觉知中说: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贪欲太大,不仅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会增长罪恶。而菩萨却常念知足,安贫乐道,将开启智慧作为自己的事业。以上两种觉知都告诉我们,要知道多欲为苦,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够过得如意自在。

佛教很多经典都劝人做到少欲知足,认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法。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学问,最懂得孝道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他长期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巷子里,而且平常吃的也很简单。所以,孔子就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生活虽然简单,但由于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知足,别人都对他的这种生活感到忧虑,但他却不以为苦,仍然能够过得很快乐。

一个人能怀有一颗知足的心,他就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出人生的滋味。假使一个人怀有贪得无厌的心,他就会为实现自己无止境的欲望不停地奔波,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遭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非常兴奋,一直不停地向前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赚钱,他又拼命地在往前跑,最后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自己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虚弱身体,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若是心中怀有太多的欲望,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满足欲望的时候,就会有痛苦。只有当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少欲知足,才能感觉到自己过得无限快乐。

三、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我们一般人都会对自己至亲好友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与自己无关的人会淡漠很多,对曾经与自己结怨的人会则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而菩萨待人与我们完全不同,菩萨会在布施于人的时候,做到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经文第六觉知云: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中国有句话叫富而无骄易,贫而无嗔难,一般的贫苦之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自己的财力又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往往会对世事心怀抱怨,怨恨心的生起,就会与人结怨。因而经文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从无始以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们也曾为众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众生因为造作恶业而生到异类,受到人类杀戮。将来我们也会生到异类,被众生所杀,如此冤冤相报没有了期。《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食我父母。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伤害与我们有怨的人,就有可能伤害的是我们多生多劫的六亲眷属。

正因为如此,经文劝我们应当以怨亲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感恩;有怨于我们的人,我们应当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只有当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之时,我们才能消除与人的怨恨,建立友好的关系。

孔子曾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是希。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不怨恨别人以前对自己的伤害,渐渐地怨恨他们的人就少了。只有我们能够做到怨亲平等,不念旧恶时,才能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