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

入门首页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

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 ariyasaccn?ti attho.)

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为圣谛,《清净道论》中以四义解释说:

1. 因为是佛陀等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 如说:诸比库,这四种是圣谛。哪四种呢?诸比库,这些是四圣谛。这些为诸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

2. 又因是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如《相应部》中说:诸比库,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如来是圣者,所以称为圣谛。(S.56.3.8)

该经义注说:由于这些属于圣者所有的,已被圣者、如来所通达、所宣说,因此以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的意思。

3. 因正觉了这些而成就圣位,故称为圣谛。如说:诸比库,如实正觉了此四圣谛故,如来称为阿拉汉、全自觉者。(S.56.3.3)

4.又因诸圣者皆是真实故为圣谛;诸圣者即是如实、不违如、不异如的意思。如说:诸比库,此四圣谛为如、不违如、不异如,所以称为圣谛。 (S.56.3.7) (Vm.2.531)

圣谛有四种,称为四圣谛(catri ariyasaccni):

1.苦圣谛(dukkha ariyacca);

2.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cca);

3.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 ariyacca);

4.导至苦灭之道圣谛(dukkhanirodhagmin? pa?ipad ariyasacca)。

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任何的善法皆为四圣谛所包摄。(M.28)

苦圣谛 (dukkha ariyacca):简称苦谛。即揭示生命本质的真理。

苦,巴利语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一谛下劣,是许多祸害的依处;空无,并没有愚人们所遍计的恒常、净、乐、我之性。因为下劣故,空无故,称为苦。 (Vm.2.530)

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根据《分别论》,苦圣谛是除了渴爱(ta?ha,属于贪心所)之外的烦恼、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报、既非善不善和果报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81世间心,51心所,28色)。(Vbh.206)

苦集圣谛 (dukkhasamudaya ariyacca):简称集谛。即揭示苦生起的原因之圣谛。

集,巴利语samudaya,由sa(集合)+u(生起)+aya (原因)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二谛以有其余诸缘的集合作为苦生起的原因,这样的集合作为生起苦的原因,称为苦之集。(Vm.2.530)

在经教中,苦集圣谛通常指渴爱(ta?ha)。如《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根据《分别论》,苦之因除了渴爱之外,还可以指一切烦恼、一切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

苦灭圣谛 (dukkhanirodha ariyacca):简称灭谛。即关于苦的灭尽、渴爱止息的圣谛。

灭,巴利语nirodha,由ni(没有)+rodha(流浪,旅行)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因为在此并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证得[灭]时,那里便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与之相反故,称为苦之灭。或作为苦的不生、灭尽之缘故,为苦之灭。(Vm.2.530)

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dukkhanirodhagmin? pa?ipad ariyasacca):简称道谛。即能够达到灭苦的途径、方法的圣谛。《清净道论》解释说:第四谛因为以彼苦之灭为目标、朝向它而前进故;是到达苦之灭的行道故,所以称为导至苦灭之道。(Vm.2.530)

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念处:巴利语satipa??hna。念的住立(pati??hti)或现起处(upa??hna??hena)为念处(satiy pa??hna satipa??hna)。

有四种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觉支:巴利语sambojjha?ga, 又作正觉支。正觉的因素或导向正觉的要素,称为正觉支。(tassa sambodhissa, tass v sambodhiy a?ganti sambojjha?ga.)

有七种正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八支圣道:巴利语a??ha?gika ariyamagga,又作八圣道分,即圣道的八个要素。道(magga),即道路;导向正觉与涅槃的道路为圣道。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北传佛教多作八正道。

正见 (sammdi??hi):见,巴利语di??hi,即见解,意见,观点。若加上前缀samm即为正见;若以di??hi单独出现则专指邪见。

正见与智(?a)、慧(pa)、明(vijj)、无痴(amoha)等同义,为慧根(paindriya)心所的异名。

正见包括观正见(vipassan-sammdi??hi)与道正见(magga-sammdi??hi)两种,但多数是指道正见,即对四圣谛的智能。

如《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幺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正思惟 (sammsa?kappa):思惟,即思索,思维,专注,为寻(vitakka)心所的异名。

有三种正思惟:出离思惟(nekkhammasa?kappa)、无恚思惟(abypdasa?kappa)、无害思惟(avihis- sa?kappa)。

《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幺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

正语 (sammvc):正确的言语,即远离四种不正当的语言:虚妄语(musvda)、离间语(pisu? vc)、粗恶语(pharus vc)、杂秽语(samphappalpa)。

《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幺是正语呢?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库,这称为正语。

正业 (sammkammanta):正确的行为,即远离三种不正当的行为:杀生(p?tipta)、不与取(adinndna,偷盗)、欲邪行(kmesu micchcra,邪淫)。

《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幺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为正业。

正命 (samm-j?va):正当的谋生方式。

《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幺是正命呢?诸比库,于此,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为正命。

正精进 (sammvyma):正确的努力、奋斗。

正精进通常指四正勤(cattro sammappadhn)。

《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幺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正念 (samm sati):念,即心清楚地了知对象;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正念的所缘通常分为四种,即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幺是正念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

正定 (samm samdhi):定,即心一境性(ekaggat)心所,为心只专注于所缘的状态。经典中通常将正定解释为四种禅那。

《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幺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诸比库,这称为正定。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