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为什么持戒要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其道理是什么?

南山律在家备览

[ 问 ]:


为什么持戒要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其道理是什么?

[答]:


藕益大师说: 不解念处慧,徒诵木叉篇 ” 。


若不了解四念处的智慧,则 “ 徒诵木叉篇 ” ,白白地执着戒相,那很可惜。


所以持戒要能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四念处,就是观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


我们持戒的目的,要往这上面会,也就是说,透过持戒,来安住我们的身心,有助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因为持戒是修习定慧的基础,在持戒的基础上心很清净了,四念处的智才能开展出来。同时,也正因为观四念处,所以帮助我们放下染污心,持戒能够更加清净,二者是互相帮助的。

同时,持戒使心清净了,进一步就要修行定慧。就像我们办在家居士的斋戒会时,首先要为大家授八关斋戒。在这基础之上,再带大家五堂功课共修、学习经论才能真正的相应。所以成就定慧的功德,才是我们持戒最主要的目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戒的阶段,认为持戒、行十二头陀行,就是最殊胜的,其它如禅修、听法,都不重要;这样的话,本质上只是跟人天的善业相应而已,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持戒要往四念处的智慧上去会;持戒,要能够加强我们四念处的智慧,才是对的。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九课:出家宗致(2)

问答所在页数:113页上数4行至113页下数7行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 问 ]:


持戒修行的重点是什么?


持戒修行应当注意哪些呢?

[答]:


业疏云:今有行者,但知持戒,无心在道。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内多瞋忿,久污净心。

第一:持戒昧道。持戒本身沒有错,错在他的戒禁取见,认为持戒就是修行的全部了,结果反而昧道,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修解脱道,反而无知了。

但知持戒,无心在道


他只知道执持戒相,而无心修出世道,以为只要持戒,修种种苦行,就是解脱了,甚至因此生起骄慢心


然而道在虚通,达累为本


虚通是道的体,达累是道的用。“ 道 ” 可以解释成般若,虚通的 “ 虚 ” 就是实相,通向实相,道的体是与实相相应的。达累的 “ 累 ” 指十法界的差别。


在作用上,可以依着实相的体,而随缘起十法界的妙用,就是达累。也就是说,所谓修道,就是要契入实相的理体,并且在实相的理体中,也能像菩萨一样,随缘显现,度化众生。从体起用,用还归体,这才是真正的道。持戒只是为了成就这个道的一个方便而已。

结果,此而不思,对这个道理,不去思惟,但持戒善,戒相本身,只是世间的善法,只知道持守戒相,这种世间的善法,而不把它汇归到修行解脱道。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甚至认为其余听法师讲解经典,或者修习止观,都是不需要的,只要持戒,或者行头陀行,就是在调伏烦恼,在修解脱道了。


于是沒有止观和经论的摄持,内心的烦恼实际上无法调伏,只是表面上的压抑。戒相做得虽好,内心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毕竟烦恼只是靠压抑,于是内多瞋忿,内心的瞋心还是很强,久久地染污着清净心。

比如有的人很认真持戒,但只要有人影响他持戒,就会很生气。认为我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不护持我呢?你罪障深重!他就没有想到,如果因为别人影响我们持戒,而生起嗔恨心,那这样的持戒,反而变成了嗔恨心的根本,那不是头上安头吗?


所以久污净心,如果只重视戒相,持戒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瞋心特别强。所以一般泛泛的修行人,大概分两类:一类贪心比较重,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相对的,他的瞋心就比较淡一点;另一类贪心不是很强,很精进地持戒,但是相对的,他的瞋心就多一点。所以要超越烦恼,确实不容易。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九课:出家宗致(2)

问答所在页数:111页下数12行至112页下数7行(摘录)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请此法宝可长按或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

16
文章点评
2025-01-25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 <详情>
2025-01-24
咒语的功德与加持不可思议
“MZ里面的咒多半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念密咒,常常把些鬼神都找来,我们中国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鬼神都招来了,你再没有本事把他送走,这以后就很麻烦,所以.. <详情>
2025-01-23
实修方向…见,修,行!
从佛法实修的角度来说,想得到成就都离不开(见,修,行)这三步。见,修,行,是重要的字词,我们必须要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究竟见地,目的与目标.. <详情>
2025-01-23
常用佛语的背后的含义!你了解吗?
文:智藏法师你的业障重啊!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 <详情>
2025-01-23
佛教如何看待“择吉日”?
缘 起“法师!在吗!”“帮算个吉日,在线等!急!”“???”许多人出门办事都讲究一个“良辰吉日”现在就为大家分享如何自行计算“吉日”佛教如何看待“择吉.. <详情>
2025-01-23
想得到25位大菩萨日夜保护?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弥陀化身的善导和尚在其《观念法门》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开示:“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 <详情>
2025-01-23
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是影响修行的大忌
“修福修慧”《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在说话时,也要向佛学习,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要说。因为佛法认为,.. <详情>
2025-01-23
有些供品能吃,但有一类千万不要吃!
梦参老和尚:上供,供神的东西不要拿来吃。供佛菩萨东西你可以吃,供神的水果等,你都不要吃。懂得这个道理吧?问:那不是浪费了吗?梦参老和尚:你供了,怎么还浪..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