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初学佛,应该正确认识为何释迦摩尼佛要出家?

佛教常识

略述释迦牟尼佛为何要出家?一个高度的才智者对人生之旅的挑选初学之人当然应当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知道佛陀为何要出家?出家后怎么修行?怎么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为何要证入涅槃?可是假如「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毕生所说「法义」限制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初始佛教上,即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许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终究、满意成佛,或许在「十几世中」就能满意成佛的「过错知见」去知道「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知道与观念就现已被「误导」。可是释迦牟尼佛确真实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的确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向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豪华殷实的王宫日子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榜首)。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日子,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活络调查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实际生命的来源,充溢了一连串的疑问,激起他对实际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现在的荣华富有、功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计时,即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涵精力生命的开端!释迦牟尼佛是这么一个具有高度才智,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美人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日子里,而不为富有所诱,淫乐所动。在调查出再夸姣的环境,再欢喜的韶光,也要跟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天穹深处,不见得无影无踪时,决然超出这个千人一面,充溢权利对错的王宫日子,带着对真理的寻求,精力生命开发的抱负而打开另一种世界缘起的探寻。2、释迦太子因见人世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时间短生命的本相发心出家修行一般人要在穷困的环境下发现苦楚的本源,由于尝到苦楚的味道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对比简单。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高枕无忧,从来没有尝遭到困难缘由的尊贵太子,要他突然放弃眼前具有的妻妾美人,财势权贵,假如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任、大才智,是不简单觉悟的,太子不光以才智之眼看清楚了眼前豪华溃烂的皇宫日子,只不过如昙花一现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身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白叟,身患疾症、病苦摧残的病人,四肢生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实际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时间短生命的本相。逝世,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假如对自个的生命没有做过内涵的洗炼,对自个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掌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逝世的降临。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此生生射中对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含义、精力生命的价值做过时间短反省、反省的,恐怕大都要通过病苦、晚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略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时间短的回顾、省悟!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成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本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实际的真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调查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调查出原来这一期生射中充溢了很多身心交错而发生了很多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处理的苦楚烦恼时,当令运用他灵敏的分辩力,改动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改变这一生将来即将走的路程,改变这一生实际生命即将做作、构成的实际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变成一个富有与漂泊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三十岁──恰是人生的壮年期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恰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期间,具有分辩人生之旅的黄金期间,可以说是现已找到了将来人生的将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刻画性、进步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纪,即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挑选三十岁出家,便说明晰佛现已从尘俗的王宫安泰中与出生修道的清修中区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生的显着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处理人生烦恼的本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其时的富有淫乐傍边,要当生亲证世界人生的真理,便非得此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举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计的觉悟,代表了一个置身于醉生梦死皇宫日子中的千金之子领会了将来人生应当走的方向,对无常欢喜铭肌镂骨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道路──出家,唯有从实际人生的阅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干完全切断人世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来源的答案。可是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怎么修行成果的呢?在《阿含经》上告诉咱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通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期间,曾经日食一痲一麦,禅修精进,可是一直不能超逸三界存亡之苦。最终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化四禅傍边,总算完全证见十二缘由法的构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存亡。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缘由法而了脱存亡」,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其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搭档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傍边,才了脱存亡」。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的当世傍边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存亡罢了」)。也即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的其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生在古印度的当世傍边,示现王宫日子,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当进一步知道佛的终究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知道,对成佛的修行通过,限制在「了脱存亡」的法义傍边!

3
文章点评
2022-06-11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繁呈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效果不坏肉身的报导,好像坐缸变成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许多佛教信徒也格外热衷于坐缸,把坐缸当作佛.. <详情>
2022-03-11
祈福的四种方法
培福有福大多数人都喜欢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儿女孝顺,就享儿女福;太太贤惠,享太太福;丈夫可敬,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观念总认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 <详情>
2022-03-11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 <详情>
2022-03-11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问: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为何?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由于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存亡。.. <详情>
2022-03-11
普贤菩萨为什么坐骑是“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悉数菩萨行德本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勤劳不倦;六牙.. <详情>
2022-03-11
净慧长老:醒悟人生,贡献人生
讲台后边的横幅上说是要我讲日子禅的真理,连我自个都莫明其妙,不知道日子禅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想,既然是说日子禅,往常我讲日子禅离不开两句话:在日子中修.. <详情>
2022-03-11
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 <详情>
2022-03-11
详解地藏法门
1、《地藏经》的功用分为二种:1.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进程,及怎样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妙手回春的方法,并可以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借..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