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宠物盲盒”新闻引发广泛关注。160多只猫狗被快递打包,当作普通货物发往外地,且快递公司和托运人没有相关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回顾新闻)
事情经曝光后,有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目前小动物们已经得到救助和安置。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宠物盲盒”了,此前就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主流媒体也均有报道和评论。
然而,为什么在一片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中,“宠物盲盒”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在此次事件中,中通已经公开道歉,但仅处理快递公司的做法只能暂时平息众怒,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只做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宠物盲盒”交易牵涉到四方——卖家、买家、平台、物流快递。只有四方均采取行动进行改变,这种把快乐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的非理性消费才能终止。
首先,要确保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堵住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
1990年实施的《邮政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寄递或者在邮件内夹带各种活的动物”。然而,根据此前新华社的报道,中国快递协会法律事务部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1990年的邮政法实施细则曾禁止邮寄活体动物,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已被野生动物保护法覆盖,即“禁止寄递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和剧毒、有传染病的动物”,而不是所有的活体动物都禁止寄递。他还强调,除野生动物之外的其他活体动物寄递,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邮政法实施细则》颁布时规定“细则由邮电部负责解释”,然而邮政部已在1998年被撤销。因此,《细则》现在由哪个部门负责解释、这个30多年法规是否还能作为执法依据、如何与后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相一致,是政策层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电商和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平台治理,下架活体动物盲盒商品,尊重生命,善待动物,树立行业典范。
推动新的经济和消费模式没有错,但不应该突破法律道德底线,以践踏生命为代价。“宠物盲盒“交易背后隐含的是电商和网络平台对生命的漠视,对动物福利认知的缺乏,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风险存有侥幸心理,以及对法律法规的挑战。
电商和网络平台应该主动下架所有活体动物盲盒产品;定期检查平台内信息,及时清理相关售卖和推广信息;定期优化审核机制,对活体动物售卖和推广信息,增加法律规定和用户风险提示信息;所有活体动物交易,强制要求卖家提供并上传动物检疫证明等法律法规文件;对活体动物交易,不提供普通快递业务,仅提供专业宠物托运运输方式,供买家选择;在公司的业务政策中加入动物福利保护的相关内容,包括平台治理、搜索推送等方面。
第三,快递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严禁使用普通快递运输活体动物,保障宠物在托运业务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的宠物经济蓬勃发展,养宠家庭已高达9900多户。宠物带给人们温暖和陪伴,很多人已经视宠物为朋友和家人,人们对于动物的喜爱和认知也不断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简单粗暴漠视生命的运输动物的方式已经不被大众所接受。
快递行业应顺应时代发展,了解消费者心理预期,着力发展专业的宠物运输业务,并把动物福利内容纳入业务政策,引领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卖家切勿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买家请理性消费,责任养宠,不要盲目购买,追求一时刺激。
“宠物盲盒”交易的背后是商家的过度营销,利用消费者打开盲盒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冲动购买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普通商品相比,盲盒具有信息不对等性,消费者只能通过商家宣传来选购,从而为商家虚假广告、夸大商品价值等留有空间,有些商家甚至利用盲盒清理库存。这种售卖方式本身就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
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曾在今年1月份发出警示,提醒盲盒经营者应当规范销售,购买者理性消费。
最后,从长远来讲,应加强善待动物理念的宣传,提高动物福利的认知,健全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宠物盲盒”现象显示了“责任养宠”意识在中国的极度缺失。一只宠物仅需9.9元,在商家这种低价诱导下,很多人买来只是追求打开盒子那一瞬间的惊喜和好玩,根本没有做好长期养宠的心理、物质、和知识准备。不喜欢就扔,不会养就抛弃,把生命当娱乐,把养动物当游戏,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
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动物福利教育。动物福利是指满足动物的基本生理、心理、自然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动物,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其核心就是“善待动物”。当今很多国家都通过动物福利教育,来培养青少年的爱心、责任以及尊重生命的意识和态度。
动物福利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象征,如何对待动物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相关行业一直忽视动物福利,对虐待动物的极端行为也缺乏惩处的法律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动物提供必要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相关行业良性发展,减少社会矛盾,也有助于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我们期待从国家层面能够早日制定一部保护所有动物不受虐待的法律,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