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宝通寺——持松师与孔雀明王法
武汉的宝通寺在武昌洪山南麓。山门临武珞路街。宝通寺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南北朝建寺。初为东山寺;唐作弥陀寺;宋作崇宁万寿禅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历史上屡有兴废。
踏进山门,广场中央摆放有盆栽鲜花。左边林荫下设诸多石凳石桌,供香客信众休息之用。开车上山的路从间经过。偌大院落的大树小树上挂满了红色的丝带,祈求平安、健康、恩爱、长寿、一切吉祥如意。
明代石狮矗立在钟鼓楼两旁异常显眼。通往前殿间有拱形石桥,石桥两边是放生池。过石桥便是弥勒殿。殿前左右立有护法石象。殿内供奉弥勒佛,笑迎进殿客。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造像威武庄严。弥勒殿左边是地藏殿,右边是观音殿。
进入二院便是大雄宝殿。大殿阅台前石雕九龙图案,其上供奉太子佛像。殿内供奉本师释迦摩尼佛,两边是迦叶和阿难陀使者。殿两厢有十八罗汉。
三院是玉佛殿。玉佛殿楼上为藏经楼。
再上即法界宫。原宫已被战火所毁,此为新建。最上为洪山宝塔
1924年密林(持松)大和尚任宝通寺方丈时建法界宫。曾於此结密坛弘扬孔雀明王法。
1925年入夏以来,鄂省久旱成灾,当局多方祈祷,雨泽仍无。商埠督办汤芗铭素重仰佛法,因与萧督说密宗祈雨之灵验,萧氏当即委托其相请,遂将正于苏州传法之持松请回。持松乃于7月29日(农历6月初九)起,在宝通寺设孔雀坛作法,原预修七永日,修法三日即霖雨大霈,岁赖以熟。汤氏以佛法有灵,且私下向萧担保三日内必雨之事已遂,乃当夜即致电报告萧氏。(《持松对长安密教的传承与弘扬》—韩金科)
持松大德是弘扬唐密的一代大师。撰写有《祈祷世界永久和平护国息灾法会佛母大孔雀明王道场缘起》、《大孔雀明王经法略抄》、《佛母大孔雀明王修持仪轨》和《孔雀明王简修法》等弘扬“孔雀法”的专着。现存的汉译孔雀经有六种版本。根据大师着作明示,在武汉宝通寺法会读诵的是唐.不空翻译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仪轨则是唐.不空翻译的《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其实,唐.玄宗朝不空大师曾在长安皇宫里设坛祈雨。依《不空三藏行状》云:是岁也,终夏愆阳,帝请大师入内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大师奏(建)《大孔雀明王经》坛法。未尽三日,膏泽弥洽。皇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帝为披擐,并赐绢二百匹。恩命号为智藏。唐.代宗朝,帝下圣旨,令京城所有僧衆持诵《大般若》、《孔雀王》等经,祈求风调雨顺。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孔雀明王经传入华土。这是最早在江南传播的的密教经典之一。也是密教的经典翻译之始。从大唐到民国期间1000余年,密教的弘扬,孔雀明王经的传播一直没有停止。只是形式发生些变化。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皇宫到民间,从长安到边疆,经历若干朝代,每个朝代都留有重重的印迹。
唐时,长安城是密教的中心,大兴善寺就是密教的根本道场。唐末五代战争连绵,密教走出宫廷步入民间。两宋时期,四川密教发展蓬蓬勃勃,孔雀明王法的弘传遍及蜀地。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边疆密教逐渐兴盛。密教也渐渐的融入其他各个教派,显密融通,显密圆融,相互促进发展。民国时期,武汉宝通寺就成为当时弘传密教的中心,法界宫就是密教的直接道场。新中国初,上海静安寺又担当了弘传密教续佛慧命之重责……。
新修缮的法界宫,庄严圆满,细细的的数说着密教或兴或衰的过去。
古老的宝塔,威武挺拔,静静的矗立在洪山上。
中华盛世,武汉宝通寺辉煌依然!
(图文:老杜)
太子佛
释迦摩尼佛
玉佛楼
古石狮
法界宫(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