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相对于斤两,生命的成色更重要 || 《大学》之道:格物

龙泉崇仁寺

面对社会扭曲的价值观,我们更加要注重的是人生的成色而不是斤两,要把生命炼成纯金,这是真正的知本,是真正的知之至也。——大愿大和尚

无论天子平民,皆应以修身为本

格物是不是让我们去研究外在的、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呢?不是。应该是从自己的身心,这才是本,要从本格,要先照亮自己的身心。

孔子说,格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古今中外,一切圣贤都是博学的人。

有一些人听我们说,禅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就以为书不用看了,都是知识,没什么用,不是的。不是说不用学习,而是要破除对知识的执著,知识并不会障碍我们,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照亮心。但是对知识的执著就会成为所知障,所以,其实一切圣贤都是博学之人。

比如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西方人眼里是不朽的哲学家之王,他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希望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理念世界,标志着人的认识已经由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另一个贡献就是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善、正义等等观念,提出了建立正义国家和实现至善人生理想的基本原则,他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就是《理想国》。

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借鉴和启迪,但不一定要盲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就是学习。格物,还要自己能够独立的思考的能量,要能明辨之,去伪存真。

比如孟子曾经说过,如果完全相信《尚书》上的记载,还不如没有这本书。《武成》是《尚书》里面的一篇,是伪古文。因为他的记载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周武王,天下最仁德的人讨伐天下最不仁,最残暴的商纣王时,怎么会血流成河,而且能够使一个木锤子在河上漂流?如果真有那么多人死亡,要么就说明商纣王不是很残暴,还有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要么说明周文王并不是很仁德,所以才会有这么残酷的战争,事实上,商纣王时很残暴的,可见这个记载是不真实的,整个推敲的过程,其实就是明辨之。

笃行之,就是知行合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要去做,去实践、知行合一。你知道了没有去做,不是真正的知道。

无论天子平民,都以自身为物之本

不管你是天子还是平民,自己的身心才是世界的根本,其它的一切外在的都是末,都是物之末。 物,就是我们的明德,本具明德的心迷掉了,就幻现出世界来,而世界的本就是自己的心,其它一切都是末。格物,一定要从本上照亮,因此,如果自身没修好,而家国天下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

心灵成长与事业成就的快乐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会问,我们学习圣贤明明德这种快乐,也就是心灵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快乐,总觉得跟赚钱的快乐,功成名就的快乐比起来还是有点虚。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首先,心灵成长的快乐跟事业成就的快乐、物质快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孔子曰:“若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若果用正当的手段可以得到富贵,哪怕我在市场里做个保安,做个马车夫也愿意。可见孔子既提倡、重视心灵成长的快乐,也注重物质快乐。也可见,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有资格同时拥有心灵成长的快乐和事业成就的物质快乐。

并且一个人心理越健康,其在生活之中多获得的快乐越长久,越没副作用。因为心灵有力量,所以一切都打不败他,反而让他更有智慧,更能够历事练心,更加能够对众生有慈悲心。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成功企业家的聚会,听到一位富翁在演说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能够战胜苦难,是因为心有力量,心有力量是由于我们自身本具明德。你自己有自信,深信自己本具明德,当然心就会有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苦难。

富翁的话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使他最终成为二战时期著名的英国首相。

修身、心灵成长是实打实的快乐

譬如你在沙漠里行走了好几天,谁早就喝光了,在你差不多快要渴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眼清泉,你马上狂奔过去喝个痛快。这种快乐难道不是实打实的吗?比你赚钱的快乐就虚了吗?事实上,有些人之所以觉得修身的快乐比较虚,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之泉已经干涸了。

很多人忙忙碌碌去追逐那些貌似快乐的事物,由于内心迷失了,那些事物往往成为他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根源。因此儒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先成就修身的快乐,外在事业成功的快乐自然就来了,而且比较长久。每时每刻每处都要能够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不假外求的快乐。

不要以为学习如家或者学禅就一定很古板、严肃,很痛苦,事实上它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快乐,是快乐的源泉。

上古经典:文化的根

很多人看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也要以修身为本治理天下。他就自以为是说:这个是儒家的主张德治,法家就主张法治,把德治和法治做一番比较、发一通议论。其实,你以凡夫心这样一比较,你所说的德就不是真正的德了,这个德就走样了。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内心的德,而是变成一种道德秀,一种作秀,以为你要做一种榜样来给大家看,这样作秀,这其实就变成了一种统治工具,都是凡夫功利心的分别。

其实真正的道德、真正的忠、孝,都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不是外在的约束和要求。你能够明明德,自然就会有道德,就会有忠孝,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

因为它是由内自然生发出来的,所以能够敬畏、能够坚守,并且能够履行忠、孝和德,这些并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财富、地位和名声,我们心中的天理,也就是道德法则,也从来没给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道德法则的遵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全体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所以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具的明德就是我们生命的根。生命只有生根才能够抵御社会环境的八风,可见《大学》等等上古的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根。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心灵成长、人格完善,明明德可以操之在我,而外在的成功,其实更多的是因缘福报,它不仅仅需要有福报、有物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当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时候,人格和成功这种分离的情况会很严重。

你人格高尚,并不一定就会成功,并不一定社会大众就认可你,为什么?因为价值观扭曲了,大部分人心都很迷,很暗昧,知识以外在的成就来作为成功的标准,作为人的价值,这样的人格和成功是个分离很严重的情况。

你片面地去追求外在,你的心、人格就会扭曲,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要注重的,是人生的成色而不是斤两,这个是真正的知本,是真正的知之至也。

只有找到这个快乐的源泉,其它的一切,不管有也好,没有也好,都影响不了你的心,影响不了你的幸福感。

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本

司马迁所作《史记》上说:“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君主仁厚才有威严,慈爱才有信义,严格要求自己修身,才能使天下归服,远悦而近来。

因此,大学之道的实践就是以修身为本,修身最切要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格物不但指研究万事万物,掌握人类的种种学科、知识,通过研究这些万事万物,研究这些学问,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而且还要能够顺从这种天理、这种规律而生活,这种是渐修。

更重要的是从自身这个本开始格,去掉对身心的执著,对万物的执著,这个是顿悟,是阳明心学,这个才是究竟的格物。若能够打成一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能一起修。

致知,不但是指掌握了各种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致良知,良知就是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

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从当下的身心来起修。比如南传的正念动中禅、内观禅,它一定是让你在当下的身心上来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呼吸感受都是当下的身心。

节选自大愿大和尚《大学直指学记》

5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